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選人用人是指揮棒,有什么樣的用人導向就有什么樣的政績導向、發展導向。各級組織部門必須把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細化評價指標,改進考核方法,強化結果運用,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堪當改革重任的執政骨干。
聚焦“考什么”,校準“度量衡”。評價內容是“導向儀”“指示器”,既要合情合理、又要精細準確,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搞一把尺子往下量、一套標準往下壓。要堅持分層分類差異化,對資源稟賦、基礎水平、發展階段、主體功能定位不同的地區區別對待,“一地一策”、“一行一策”、“一校一策”、“一企一策”,建立有針對性的特色指標,鼓勵干部抓重點破難題、補短板鍛長板,該干什么就干什么。要不斷改進干部政績考核工作,優化指標設置、列出負面清單、劃出底線紅線,嚴格考核責任,提高考核質量,堅決防止盲目鋪攤子、低水平無序競爭等不良現象發生。
聚焦“怎么考”,擦亮“顯微鏡”。考核方式決定考核結果。要在改進考核方式上下功夫,把真干假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辨別出來,不能簡單以留痕多少、上報材料多少來評判工作好壞。要靈活運用平時考核、年度考核、專項考核、任期考核等多種方式,堅持全方位了解、近距離觀察,堅持定性與定量、考人與考事相結合,深入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民生領城,到現場實地看、坐下談、蹲點考,考準考實干部工作實績。要加大群眾參與度,堅持真開門、開大門,推動立體化、多角度、無死角考核,多到一線去、多聽群眾談,讓群眾感受、民主評價在政績考核中得到充分反映,把群眾的“好差評”作為干部政績的“正衣鏡”。
聚焦“如何用”,點燃“強引擎”。“考”是基礎,“用”是關鍵。只有做好考核“后半篇文章”,把研究人和研究事結合起來,發揮考核結果“助推器”作用,才能避免考用“兩張皮”。要堅持實踐導向、效果導向,全面分析干部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前任基礎與現任業績、個人貢獻與集體作用,橫向比較看差異,縱向分析看變化,公正合理作出分析評價。要堅持以考促改、以考促用,將政績考核結果與干部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問責追責等緊密結合起來。對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及時表彰獎勵、選拔使用,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干部,嚴格依規依紀處理,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鮮明導向。
各級組織部門要堅決扛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握緊用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以高質量的干部政績考核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磅礴動能。(作者:胡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