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政治篇 > 正文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必然要求

作者:劉晨光(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源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具體而言,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無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無論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還是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都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以改革破除高質量發展障礙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表現。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階段也在發生歷史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認識不斷深化,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強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近年來,我們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同時,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因素還大量存在。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改革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舉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還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也對收入分配帶來深刻影響,需要有效應對和解決。現在,我們正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循序漸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生活水平,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改革統籌發展和安全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證。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無疑需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開放也是改革,要堅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人類共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改革化制度優勢為治理效能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已經盡善盡美、不需要完善和發展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然而,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人民群眾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錨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統領地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同時,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實現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也要求不斷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于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推動這么大范圍、這么大規模、這么大力度的改革。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向未來,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統籌領導,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責任編輯:張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