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村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經驗與啟示
——山東沂南縣竹泉水利風景區典型案例
沂南竹泉水利風景區位于山東省沂南縣竹泉村,依托寨子水庫(香山湖)而建,屬于水庫型水利風景區,2011年被水利部認定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景區高度重視區內地下水的管理,嚴禁無序開采,加強環境整治,在保護中合理開發,不搞“大拆大建”,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態古村落風貌,科學利用山水資源,以景區搭建旅游平臺,以旅游平臺發展服務產業,以服務產業惠澤于民,已成為集“沂蒙特色、泉鄉個性、古村景觀、農家風情”,融觀光、度假、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精品水利風景區。竹泉村的景村融合式發展是水利風景區助力鄉村振興的典范,2014年,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旅游局等部委聯合央視舉辦的“尋找中國最美鄉村”活動中,竹泉村榮膺“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2019年,景區的游客量達135萬次,直接旅游收入近億元,景區內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0000元左右,摘掉了貧困帽子,走上了小康之路。
文旅融合、綠色發展,多措并舉助力鄉村振興
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注重美麗鄉村建設。在景區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非常重視對地下水的管理,實時關注地下水位水質,擴大綠化面積超過千畝,有效修復當地水環境。同時,景區通過推進工程項目,對竹泉村內的水道和水岸環境進行全面修復治理,寨子水庫上下游近15公里的河道煥然一新,生態綠化工作同步完成。為解決當地基礎設施落后的難題,景區率先進行老村搬遷工作,由景區出資為村民建設新房,并對舊房以高于市場價格的標準進行補償。高標準規劃和建設新村,配套完善生活用電、自來水、路燈架設、路面硬化等民生工程,村民的居住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注重文旅融合,改善農村精神風貌,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作為古村落,竹泉村保留了部分傳統農耕文化,景區依托竹編、草編、釀酒、手紡、捏面人等傳統手藝開發精巧迷人的手工制品,將民俗文化巧妙融入村落格局之中。以原生態的古村石頭房院落為展廳建立了“鄉村記憶博物館”,動態展示竹編、釀酒、織布、針線、榨油、竹藝等民間工藝。景區也先后舉辦了“最美鄉村攝影大賽”“千人露營節”“快樂暑期,山泉潑水節”“觀星賞月,中秋萬人游竹泉”“十一金秋采摘季”以及“竹泉村紅石寨新春祈福廟會”等活動。
弘揚水文化,推廣水科普,宣介與服務并重,努力做到提質增效。景區通過明確自身定位、找準目標市場,集中優勢力量宣介營銷,立足當地,外拓市場。成立專門的營銷團隊,結合文旅市場的趨勢動向、客戶群體的差異需求,及時調整宣傳策略和營銷方案,客源地市場不斷擴大。景區內部不斷提升完善,利用打造水文化長廊、開發水科普研學課程、打造水上參與項目等形式,弘揚水文化,推廣水科普,使水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寓教于樂。充分整合景區內外資源,以重大事件、重要節點和熱門話題為宣傳載體,廣泛邀請各級媒體同步發聲,多元化提高景區的美譽度。此外,景區管理和市場營銷、質量、導游、衛生、環保、統計、投訴等規章制度健全,景區培訓制度、機構、人員、經費等落實明確,并為每位正式員工建立完整詳細的培訓檔案,鼓勵員工在各類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更新發布景區動態。
始終牢記脫貧攻堅社會責任,以旅游業帶動竹泉村及周邊村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竹泉水利風景區通過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群眾參與、共榮共享”的開發模式,因地制宜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通過主動與貧困戶對接,明確幫扶對象,帶動貧困戶參與,將扶貧工作逐戶落實。竹泉水利風景區充分保障村民合法的土地流轉收入,為本地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創業就業機會,鼓勵村民參與景區各項工作和旅游服務,幫助村民開辦農家樂、商店、民宿等旅游服務實體,允許年老體弱,但又有一定技能的村民在景區生產傳統的手工制品,以“匠人精神”提升工程精細化水平。在政府引導下,竹泉村先富帶動后富,2016年初又主動與黃元村、香山村、桃峪村三個貧困村集體和125戶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對口幫扶,2017年順利通過驗收,全部按時實現脫貧。
產業轉型扎實推進,景村融合成效顯著
在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輻射帶動周邊鄉村脫貧致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竹泉水利風景區以水為紐帶,以水生態的修復和水環境的改善為可持續動力,將水利風景區生態保護和開發功能與沂蒙特色、泉鄉性格、古村景觀和農家風情相結合,在提升景區品質的同時開拓了鄉村綜合性旅游的全新模式。本著讓利于民的原則,沂南縣委縣政府將旅游業確定為精準扶貧的主導產業,通過政府與景區開發企業相互配合,以鄉村旅游發展帶動“造血式扶貧”,實現村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竹泉村水利風景區的成功,有效帶動了周邊一些山村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山水資源優勢搞旅游開發。周邊許多村落,都發展了優質農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創建了一系列地方特色品牌。已帶動的周邊125戶貧困戶中,有部分家庭甚至在自己富裕之后還帶動其他村民就業,自身成功創業后又為父老鄉親提供就業機會,村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生動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充分踐行“景村融合”發展理念,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景區不僅通過市場化運營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環境治理,還以鄉村旅游為基本載體,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和鄉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事業跨步躍升,形成了規劃整齊、環境整潔、配套完善的生態宜居村落,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景區自建成以來,空氣狀況和水質標準始終高于國家要求;景區內文物古跡和村落景觀保持完整,新建游覽設施與古村風貌風格一致;電力電信、水塔等設施選址隱蔽、外表美觀;輸電、通信線路全部采用地下隱蔽式,無空架線路,視覺效果良好;景區宣傳標語兼顧文化性、藝術性以及環境協調性,促進寓教于游、寓學于樂。
開拓品牌宣傳新模式,水利風景區新形象得到全面展現。景區積極適應時代和市場對水利風景區和鄉村旅游的現實需要,完善多渠道、多層次的系統推介模式,在景區宣傳工作上大膽創新,全方位展示了竹泉水利風景區的建設成果。景區通過實物展覽和現場表演等形式,將民俗文化和歷史傳統鑲嵌于山水村落的空間之中,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知沂蒙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宣傳形式多樣化和景區定位精準化不僅讓游客自發成為了景區宣傳員,同時提高了景區游覽的參與感與滿意度,不斷彰顯竹泉水利風景區的品牌效應。
以水潤村,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經驗借鑒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竹泉水利風景區以水為紐帶,以水生態的修復和水環境的改善為可持續動力,將水利風景區生態保護和開發功能與沂蒙特色、泉鄉性格、古村景觀和農家風情相結合,在提升景區品質的同時開拓了鄉村綜合性旅游的全新模式,發展前景有基礎,接地氣,潛力大。所謂有基礎,主要是水利風景區建設所依托的水利工程和水域、水體等資源比較豐富。所謂接地氣,即群眾需要擴大生活空間,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幸福指數。所謂有潛力,即水利風景區既可以融入全域性旅游大平臺,又可以逐步融入區域高質量發展布局。景區不僅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提升水景觀、弘揚水文化,而且滿足景區和鄉村長遠發展需求,在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關鍵任務。竹泉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發展,立足水利基礎設施,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堅持遵循鄉村發展的規律,充分挖掘、保護和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和特色產業,讓一個歷史上長期貧困的小山村嬗變為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進而推動了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很好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竹泉水利風景區的建設發展成效,充分證明水利風景區建設可以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有效弘揚水文化,能收到明顯的社會效益,并且擁有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鄉村振興,為水利風景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