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既是民之所呼,更是強國之所需。一直以來,北京市海淀區委、區政府一直將教育視為區域發展的“命根子”,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辦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以推動海淀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加有力地擦亮了海淀教育這張“金名片”。
五月的北京,繁花似錦;五月的北京,滿眼翠綠。2021年5月18日,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家辦學實踐研討會在上莊中心小學舉行。在毛向軍校長的娓娓道來中,我們驀然發現了這所特殊而又充滿溫情和愛的學校——北京市海淀區上莊中心小學(簡稱“上小”)。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是一所地處海淀北部地區的鄉村學校,偏居西北、山水之間,鮮有人知曉,但它卻承載著來自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1200多名孩子及背后上千個家長對優質、公平教育的期待,為辦好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添加了生動的注腳,為海淀區辦人民滿意教育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多年來,在毛向軍校長的帶領下,全體教職工同心同德,躬耕杏壇,行而不輟,在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實踐探索中,不斷詮釋“小學校,大教育”的深刻內涵——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成為新時代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靈魂與活力之源;啟迪智慧、潤澤心靈,積極探尋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科學之道;向陽桃李沃風流,以“向上之心強、相與之情厚”的辦學精神寫就新時代師生詩與遠方的幸福畫卷。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帶著崇敬和向往之情來到享有“師范之鄉”美譽的海淀區上莊鎮,與毛向軍校長一道探尋上莊中心小學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實踐之路,共同領略“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新時代育人魅力。
有了愛就有了一切——育大愛是新時代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靈魂與活力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這一先手棋,是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工程的關鍵之策、長遠之策;是滿足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的初心之舉、使命之舉;是事關社會主義事業永續發展的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作為一名耕耘杏壇33年的教育“老兵”,從普通教師到教學主任再到一校之長,毛向軍校長就像一位守望者,在悠悠歲月中呵護、靜待、見證桃李向陽生長、競相開放。同時,毛校長又是“行動派”“實干派”,正是深知教育“先手棋”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帶領全體教職工,誠敬仁愛,深耕鄉土,既立足學校實情,又突破條件限制,帶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干勁兒,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的韌勁兒,善于思考、勤于謀劃的鉆勁兒,把一所默默無聞的鄉村學校辦成了一所擁有兩個校區和一所附屬幼兒園的海淀區“新優質學校建設工程”成員校,以善作善成的實效為周邊老百姓謀求深遠福祉,讓海淀教育這張“金名片”的底色更加光彩奪目。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理念是學校發展的“源”與“根”。在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實踐中,上小人一直在思考既能適合校情、學情,又能彰顯教育本質和學校價值追求的辦學理念。因緣際會,毛校長在參觀冰心紀念館時,冰心先生所提的“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給了他深深地觸動。經過深思熟慮和多方論證,毛校長將“有了愛就有了一切”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并成為全體教職工共同的核心價值追求。與此同時,學校在積極探索幼小一體化辦園模式的實踐中,藝鳴實驗幼兒園延續“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辦學理念,傳承孔子“依于仁、游于藝”的教育思想,注重特色教育的同時更注重幼兒德、智、體等的全面發展,成為了又一片愛的沃土。由此可見,“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是上小人走好教育“先手棋”的關鍵一步,更是新時代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靈魂與活力之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在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上小的校園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優美、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就像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學校依據“安全開放、自然和諧、健康生態、實踐參與、功能清晰”的原則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里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深刻的愛的內涵,散發著愛的藝術感染力。在學校環境設計上,以中國傳統元素為主基調,以現代中式園林建筑風格為主要內容,從文化長廊、噴泉到文化墻,涵蓋了中國六大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甲骨文衍變圖,由此構成了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獨特形式。學校還把人文物化到環境中,期望做到以文化人,以物養人,讓孩子通過耳濡目染,從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站在上莊校區迎賓區的廣場上向南望去,綠色的草坪上坐落著作家冰心的雕像,與愛心石、智慧石、靜心潭以及校徽、校訓一起構成了體現學校“愛”的辦學理念核心區。愛心石上鐫刻著一個繁寫的“愛”字。其中間是一顆心,表明愛發于心,愛一個人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智慧石形似一頭憨態可掬的大象,代表著善良、堅韌、與人合作,而石面上天然形成的青竹花紋與玉石后面的墨竹渾然一體。愛心石旁是靜心潭,潭中一股清澈的水流從造型別致的假山中源源不斷地涌出。一架古樸的水車,在水流的沖擊下吱吱呀呀轉動著。水中盛開的蓮花,迎著朝陽綻放,伴著夕陽合攏,讓孩子們感受著大自然神奇的魅力。一尾尾錦鯉悠然地在蓮葉間嬉戲,平靜的池水也隨之舞動。“魚戲蓮葉間”,詩意藏于細微之中。孩子們時而摸一摸水車,時而撩一撩池水,構成了一幅動靜和諧的立體畫面。
站在馬坊校區迎賓區廣場向北望去,蒼勁的古松后懸掛著“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紅木對聯,左右“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牌匾傳遞著上小辦學的策略。一排排教室,一道道門廳,一條條走廊,一幅幅對聯,將整個校園連成了一個整體。向左穿過教學區,是寬廣的操場,通透的操場西墻將校園外的稻田、西山送入眼前,真是“兩山排闥送青來”。
文化的校園,更是生態的校園,春天玉蘭、碧桃盎然盛開;夏季垂柳、梧桐郁郁蔥蔥;秋季山楂、柿子果實累累;冬季松樹、柏樹蒼勁挺拔。基于此,學校還整理出版了《校園植物手冊》,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照顧園中樹木,同時感受自然的變化,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正如學生在《我愛我校》小詩中所寫:“舊景換新顏,就在眨眼間。處處融入情,用心巧發現。校門火炬紅,魚池瀑布連。玉石添新景,花圃綠草間。”
“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不僅僅是上小的辦學理念,更是上小人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躬耕杏壇育大愛的真實寫照。回顧學校的發展,面對的困難不可謂不多,經歷的挑戰不可謂不大,但上小人永葆一顆愛的心,不斷開拓創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教育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他們忠誠于新時代黨的教育事業的靈魂與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