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生態經濟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大力推動我國生態經濟建設,對于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發展生態經濟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要始終把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價值追求,發展生態經濟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為人民謀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政府治理、企業創新、行業發展、公眾生活各方面,強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以及人居環境惡化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比率、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不斷上升,人民福祉因此不斷提升。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入規模和質量并重的新階段,生態環境服務業迅速興起,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快速發展,人居環境改善明顯的同時促進了人民增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著眼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步伐,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著力推進生態經濟建設,未來我國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性將會越來越好,人的全面發展也將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的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要重視人民主觀能動性作用的發揮。要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從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變人民群眾的生態需求為經濟發展動力,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進綠色發展;發展生態經濟需要匯集民智,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才能更好激活經濟發展活力。人民是生態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生態經濟發展的實踐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生態經濟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獲得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形成推動生態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
積極促進生態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經濟建設的認識程度、實踐深度和推進力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態經濟建設被擺在了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我國不斷提升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的財政支持,環境保護投入持續增長。同時,注重加強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大數據工程建設,數據資源的整合和應用取得積極進展。我國圍繞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等重點工作,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扎實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同時,穩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河湖與濕地保護修復、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一批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強,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逐步提升。
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建設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保障作用。我國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同時更注重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改革引向縱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排污許可、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制度相繼出臺實施,使生態環境治理有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被列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設計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制度改革深化同時也推動著法治建設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經濟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完善。2015年,新《環境保護法》頒布實施,此后,我國完成了環境保護稅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修訂,為環境保護提供了更加嚴密的法律保障,也反映了我國生態環境法治觀念和意識不斷加強。與此同時,我國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監測和環境保護督察及執法能力建設,相繼印發一系列文件,推進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踐表明,環境保護督察對于促進環境質量改善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出正向促進作用,一大批長期難以解決的流域性、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有力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落實。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查漏補缺,形成一整套法律制度,以法治建設的積極成果為生態經濟建設保駕護航,讓法治成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重視程度的提高、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強以及生態經濟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取得積極成效。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退化范圍減小、程度降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有所提升,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明顯,生態狀況總體呈現逐步改善趨勢。同時,植樹造林成果豐碩,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國土綠化取得顯著成就,不僅為我國也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荒漠化防治,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作出重要貢獻。此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不斷上升,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不斷降低,能源產出率顯著上升,經濟發展的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些成效的取得,源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源于新發展理念的理論指導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的高效持續發揮。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布多項政策措施,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加強經濟政策激勵引導,大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以更充分的市場主體活力、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更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水平、更協調的多方合作機制,切實增強企業綠色發展的能力。同時,我國注重通過綠色債券助力綠色產業,綠色信貸規模穩步增長,從2013年末的5.2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末超過11萬億元,居世界第一位,不僅解決了綠色項目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等問題,也使更多資金聚集于綠色產業和項目,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加快以及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綠色產業發展政策的不斷出臺及資金投入的逐步加大,我國綠色產業發展市場空間加速釋放,綠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也不斷提升。根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19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1.78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11.3%,增長的速度和質量效益協調提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同時,我國環保產業水平、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快速縮小,一些 “卡脖子”難題逐步攻克,技術創新活力釋放,部分產品和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四五”時期,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產業基礎,其空間和市場會越來越大,前景可期。
我國綠色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探索推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路徑奠定了良好基礎。2017年至今,我國先后四批命名了浙江省安吉縣等88個地區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大力探索促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新路徑,由點及面,推廣經驗做法,發揮帶動作用,推進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創新生態價值實現的體制機制,加快構建更多體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制度體系。“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成功探索出了一批批“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的經驗和模式,多地都走出了符合自身生態環境特點的生態經濟特色發展之路,形成了品牌效應。同時,我國還大力實施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注重發揮比較優勢,以點帶面,推動生態經濟建設在更大范圍內取得實效。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為例,沿線各省厘清區域生態和經濟發展脈絡,打通雙循環堵點,形成共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合力,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綠色發展主戰場、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者。在正確理念指引下,長江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趨于協同,對于全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參考意義。
我國還把生態文明建設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走出一條“脫貧增收”和“環境保護”雙贏的生態扶貧路徑。“十四五”期間,我們要繼續堅持綠色發展,構建可持續的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體系,順利實現從脫貧摘帽到鄉村振興的銜接與過渡。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當代經濟理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