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科學體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7]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有自身的鮮明特點:一要體現民族性和繼承性,二要體現時代性和原創性,三要體現專業性和系統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這個成績,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8]國際社會期望更多更好地學習借鑒反貧困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體現中國智慧、中國經驗的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與造福世界的寬廣空間,其科學體系與核心要義業已基本成型。
其一,核心要義完整。習近平總書記從邏輯體系的角度對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形成進行嚴謹論證,構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邏輯基本結構。從具體內容來看,第一,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這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獨特政治品質。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這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鮮明價值追求。第三,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這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制度優勢。第四,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我們始終強調,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這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獨特方法論。第五,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這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實踐主體動力。第六,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這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文化密碼。第七,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這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實踐成效評價的主要標準。[9]這“七個堅持”就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總綱或核心要義。
其二,基本方略科學。新時代反貧困理論的基本方略是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方略,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或“秘密”武器,是馬克思主義在扶貧減貧領域的中國化最新成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大膽闖、大膽試的創新勇氣,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不懈探索,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遠大追求。[10]基本方略主要包括五個層面或步驟:一是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解決“扶持誰”的問題。二是加強領導、建強隊伍,解決“誰來扶”的問題。三是區分類別、靶向施策,解決“怎么扶”的問題。四是嚴格標準、有序退出,解決“如何退”的問題。五是跟蹤監測、防止返貧,解決“如何穩”的問題。[11]事實充分證明,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
其三,世界意義明顯。新時代我國反貧困偉大實踐,不僅實現了我國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而且為人類減貧探索了新的路徑。中國在脫貧攻堅實踐取得的成功經驗,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使人類反貧困思路之內涵和外延得到巨大拓展。新時代的反貧困理論具有世界意義,其理論普遍性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二要把減貧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三要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四要立足實際推進減貧進程;五要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六要匯聚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12]中國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消除絕對貧困的成功經驗,在理論層面上形成了對人類減貧規律的新認識,極大發展了當前的人類反貧困理論,而在實踐層面上不僅大大提振了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消除絕對貧困頑疾的信心和勇氣,而且亦為這些國家形成適合本國國情之反貧困道路提供了現實樣本或鏡鑒,并讓其看到了解決全球化時代國家治理難題的勝利曙光和光明前景。[13]
顯然,上述成功經驗或認識,來之不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反貧困偉大實踐的理性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在反貧困領域的中國化最新成果。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充分體現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特點,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