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系列專家解讀之四
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蘇劍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維護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不可忽視的環節。“十四五”時期,深刻分析新發展階段對實體經濟的新要求,全面理解實體經濟發展新變化,堅持“強自身”與“走出去”同步發力,統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等各項工作,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全面準確理解新發展階段對實體經濟的要求
新發展階段實體經濟發展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首先,新發展階段首先得有“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投資尤其實體經濟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因此,在新發展階段要充分發揮實體經濟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并不意味著要放棄發展速度;相反,一定的增速還是必須的。
其次,新發展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的,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必須是高質量的。我們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技術攻關力度,著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集群,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切實發揮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切實發揮創新對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加快形成企業主動創新的社會氛圍,樹立一批創新典型,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增加科技創新投入,提升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集合創新平臺優勢,培育創新環境,推動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打造一條以創新驅動企業發展的優勢路徑。加快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融資、研發設計、科技成果檢測、咨詢等創業創新服務,實現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強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在更好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同時,加強人才培養支持,加快推進人才引進、流動和培養模式更新,重視構建人才創新激勵機制,發揮人在創新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盤活一切創新要素。
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實體經濟增長潛力。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和隱性壁壘,努力實現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提高生產效率。改善和發揮政府對企業的服務功能,放寬行業準入限制,加快要素在行業和地區間的流動速度,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市場化水平。進一步推進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金融租賃市場等多渠道融資的金融體系,加速金融脫媒,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例,增強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引導資本流向那些發展前景較好的優質企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風險防控能力,促進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
加快技術與實體經濟相融合,推進傳統發展模式轉型。近年來,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引領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因此應進一步大力倡導新基建、加速國家數字化轉型。要推動大數據與傳統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積極向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方面邁進,加快制造業升級,推進產業鏈升級延伸。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完善促進現代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在資金方面給予支持,以調整稅收、專項投入等方式拓寬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項目的融資渠道;加強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移動通信基站和光纖網絡等設施建設,夯實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根基。
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我國產業全球價值鏈地位。要加強國際合作,支持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提高我國產業價值鏈地位,利用好全球市場的資源,支持企業參與全球創新網絡、資源配置,開展國際行業協同創新;提高企業海外并購的便利性和程序簡化性,增強我國企業參與全球上中下全產業鏈合作;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引導實體企業“走出去”;推動經貿合作區、自貿區建設,暢通國內外產業鏈對接渠道,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的協同升級。
“新發展格局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系列專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