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系列專家解讀之三
作者: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師博;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 任保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增強實體經濟贏利能力”。虛擬經濟運營是以分配和再分配社會財富為目的,而實體經濟的發展則是為社會創造新的財富,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要讓實體經濟成為創新的主戰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把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將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是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題中之義。
發展服務型制造,創新產業形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成為“制造大國”,但邁向“制造強國”仍面臨嚴峻挑戰。這需要制造業將價值鏈由以加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推動基于生產的產品經濟和基于消費的服務經濟的融合,發展服務型制造來創新產業形態。一是在政策層面,健全服務型制造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和土地政策的協同,引導制造業企業以創新推動核心業務高端化升級,積極探索業務流程再造,融入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推動高端制造與高端服務的融合發展。二是在技術層面,完善數字技術設施建設、豐富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完善基于產業互聯網的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推動智能制造與智能服務的融合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典型的服務型制造行業。裝備制造業服務化應以重點工程為依托,完善市場化的外包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為其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創造條件。
實施制造業基礎再造工程,夯實產業鏈現代化的根基。強化制造業的關鍵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以及基礎軟件方面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以科技創新的舉國體制和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為核心培育產業鏈隱形冠軍,構建產業基礎再造與產業安全的評估、監測和預警機制,夯實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的根基。一是立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產業鏈,以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完善區域-產業關聯機制,協調“市場+行政”的力量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鞏固并拉長長板,統籌解決制造業的發展與安全問題。二是加大5G、人工智能、新能源、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的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加快相關產品和技術的工程化、產業化突破。三是發展先進適用共性技術,圍繞國家前瞻性戰略項目成立國家或區域工程中心,建立前沿技術應用示范與推廣基地,制定與完善行業標準和質量監督體系,推動創新性成果的孵化與產業化。
以產業鏈提升工程重組傳統的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以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重組傳統的產業鏈,使制造行業的產業鏈具備高端鏈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領先的綜合競爭力。一是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力發展“互聯網+制造業”,鼓勵要素的自由流動、激發市場競爭和創新的正外部性,從而創造超級明星效應和蒲公英效應,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二是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三是積極探索數字貿易以降低貿易成本、縮短制度成本的同時,拓展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模式,依托“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參與數字貿易國際規制體系的制定,在制度層面保障數字化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
“新發展格局與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系列專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