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調研時指出。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2015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強調,“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現在,我們已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了。”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過去由于生產力水平低,為了多產糧食不得不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填湖造地,現在溫飽問題穩定解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時強調:“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系農村能源革命,關系能不能不斷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中,小時候的農村呈現的是河里游泳、溪里捉魚、池塘洗菜的景象。才過去幾十年,現在一些農村變成什么樣了,大家心里都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