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調查研究 > 中國經驗 > 正文

生態保護 高原增綠(3)

這實在是個技術活:看著綠油油的草地,挖下去六七厘米便是凍土層,首先得改良土壤品質;栽下去,還得想方設法抗寒、抗風、抗紫外線,熬過長達半年的越冬期……

2016年,在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區組織推動下,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在那曲探索高海拔植樹綠化。培育馴化良種、增加土壤肥力、創新管護方案,防風墻、稻草覆蓋、土工膜保溫、遮陽網防曬……5年攻堅克難,科研人員的臉個個曬得黝黑,換來的是累計申請專利29項。

今年夏天,那曲市城鎮植樹關鍵技術研發與綠化模式示范項目基地的苗木保有量已達30萬株,年越冬保存率達75%以上。那曲市區主干道兩側,建成了1200米的綠化帶,云杉、樟子松、高山柳倔強挺立。

不僅守好資源存量,還要發力生態增量。

援藏干部高寶軍的家鄉是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是全國最早一批開始退耕還林的縣。到阿里地區普蘭縣任縣委書記后,他帶領綠化大軍戰風斗沙,數年間先后栽植10萬多株樹木。援藏期滿,這位成長于山梁溝峁間的陜北漢子選擇留任,讓更多山川披上綠裝。

山南市隆子縣,忙措村老支書索朗拉杰已帶著鄉親們種了50多年的沙棘。半個世紀,曾經風沙肆虐的隆子縣如今已筑起一道綿延40多公里、面積7.5萬畝的沙棘林“屏風”。

來自西藏自治區林草局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西藏完成營造林596.4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兩江四河”流域綠化項目已完成人工造林26.9萬畝。

用好綠

多年以后,吃上“桃花飯”的達瓦堅參,總忘不了阿爸曾經深山伐木的辛苦。

達瓦堅參是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村民。“以前每到冬天,戶戶上山砍樹,既當柴火,也能賣錢。”達瓦堅參記得,小時候最冷的季節,“阿爸和鄉親們搭個帳篷、吃住在深山,一兩個月見不到人,條件艱苦不說,辛苦一個冬天也就掙個千把塊錢。”

更讓人痛心的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5噸的卡車,裝滿木頭,兩三天就拉一車。”

這樣吃資源飯,必然“坐吃山空”。本世紀初,當地一方面引導群眾封山禁伐,一方面依托嘎拉村的古桃林辦起了桃花節。村民們起初半信半疑:生態還能當飯吃?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王克]
標簽: 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