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科技部
制圖:汪哲平
原標題:科技創新 為全面小康注入強勁動力(權威發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超6%,每萬名就業人員中有研發人員62人,高新技術企業總營業收入51.3萬億元,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在國新辦2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的有關情況。
五大能力提升,為全面小康提供關鍵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加速發展,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創新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有力支撐引領了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從五方面介紹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最新進展。原始創新能力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16.9%,占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6%。“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處在世界前列,取得了一批以量子通信、鐵基超導、干細胞為代表的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王志剛說。
戰略前沿突破能力方面,中國航天員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奮斗者”號成功坐底,“天鯤號”首航成功。我國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戰略前沿突破能力大幅躍升。
體系化建設能力方面,從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到一批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功,不斷為高水平科學研究提供支撐。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人員總量達到712.93萬人,是2015年的1.3倍。每萬名就業人中就有研發人員62人。
研發主體創新能力方面,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增強,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企業研發經費已占全國總額的76.4%,是科技投入的主體;技術合同及成交額占全國總額的91.5%,是技術輸出的主體。2019年,3450家高校、科研院所簽訂技術合同近42萬項,合同金額達到940億元。”王志剛說。
開放合作能力方面,近年來政府間科技合作穩步發展,科技合作伙伴計劃深入實施。圍繞可持續發展設立聯合研發計劃和創新基金,我國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研究,深度參與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效明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前沿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基金項目向港澳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