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理論前沿 > 正文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李小云:鄉村振興核心在城鄉融合

核心提示: 中國傳統上一直是鄉村社會,農業文明歷史悠久,何以在20世紀后,鄉村成為一個需要建設、改革、振興去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么?何以政策層在此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如何振興鄉村?如何處理鄉村振興與城市化的關系?

中國今年的“1號”文件,主題是鄉村振興;十四五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也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如果把視線拉長:從解放前梁漱溟、晏陽初等先生倡導鄉村建設、發起鄉建運動,到后來政策層面推動新農村建設、以及這次鄉村振興,改變農村的努力,近百年來一直在持續。但這也隱含著一個前提:鄉村是個“問題”,所以需要建設、改革、振興。

但中國傳統上一直是鄉村社會,農業文明歷史悠久,何以在20世紀后,鄉村成為一個需要建設、改革、振興去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么?何以政策層在此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如何振興鄉村?如何處理鄉村振興與城市化的關系?

針對上述疑問,記者日前專訪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云教授。李小云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進入發展學、減貧問題的研究和實踐,不僅參與過中國、非洲等很多項目實踐,自己更是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河邊村發起了一個持續6年的減貧項目。他也曾多次受聘為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在李小云教授看來,鄉村振興實質上是個國家現代化的問題,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向現代化工業國轉變的問題——這也意味著,鄉村能否振興,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

“我們今天講的鄉村振興,是要把鄉村從過去那樣一個被動提供勞動力、資本、原材料的狀態,轉變為主動的成為社會經濟有機組成部分、變成一個能動的力量——這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李小云說,而這就需要讓鄉村和城市融合,讓國內和國際的市場融合起來。

“城鄉融合的關鍵,是鄉村產業結構拓寬——鄉村不能單純是一個農業產業、農業空間,要發展新業態,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就業空間。”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

李小云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

鄉村振興不能脫離新型城鎮化、工業化

記者: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主題是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也包括鄉村振興。如何理解在這個時點將鄉村振興作為國家的一項戰略?鄉村振興和城鎮化是什么關系?

李小云:首先要定義鄉村振興:按中央文件講的是6個維度。鄉村振興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按照中國特色現代化的路徑來把握中國的命運和發展方向,實質上是個國家現代化的問題。這個現代化有兩個內涵:第一,將從西方學到的現代化要素和國家現代化的過程整合到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使命,也是巨大的挑戰,目前還在進行中。第二,要有一個力量來領導這個過程。因為中國的現代化并非原發型,長期的國家主義傳統造成了民間自發性組織能力的薄弱。因此,這樣一個后發型現代化過程,就要有一個驅動力、政治引導力來把人統領起來,中國共產黨承擔了這樣一個使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既能領導扶貧,又能領導市場改革,原因就在這里。

鄉村振興的背后,實際還上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向現代化工業國轉變的問題,因為,按照經典的“發達”的定義,中國還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從這個角度講,鄉村振興就是現代化的過程,這也意味著,鄉村能否振興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這是一個發展范式和路徑依賴的問題。

很多人反對這一觀點,不同意鄉村的發展依賴城市化和工業化。其實,這個傳統的道路,出現的問題很多,西方早就開始反思了;馬克思的批判也很徹底,西方流行的批判發展也是這個意思。但需要注意: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也是一個動態的、處于不斷修正和調整的過程中。恩格斯晚年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很多新的認識,這一思想似乎沒受到太多關注。我們現在講的新發展觀和生態文明,都是在修正傳統發展方式,但方向沒變——即改善物質生活水平、現代化。

假如定義鄉村振興是回歸到農耕時代、大家都回去種地、男耕女織,不用現代物質文明來衡量,而用傳統物質文明來衡量,那是另一回事;但我覺得現在定義的鄉村振興和農民希望中的鄉村,好像還是現代化。“兩個一百年”目標,第二個就是全面實現現代化,說的非常清楚。所以,鄉村振興問題在概念上是明確的,在路徑上就只能主要通過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來推動國家的現代化,這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講的鄉村振興,是不是說鄉村振興就不重要?不是。

為什么在今天提出鄉村振興?

第一,從本質主義的角度講,鄉村的生活是人類政治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具有長期農耕文明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有人講,鄉村是我們的根,也有的講,鄉村的價值是我們的本質價值,其實說的都是這個意思。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下,鄉村的價值正在流失。所以,我們講,希望能夠復興我們的鄉村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復古和回到過去。

第二,從功能主義的角度講,鄉村的功能正在發生變化。鄉村不再是過去人們希望離開的地方,很多人希望回到鄉村生活,鄉村也不再是僅僅有農業的地方,而開始有了新的產業,鄉村的經濟結構正在寬化。而相對于這種變化,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社會服務遠遠落后于城市,想要到鄉村生活,很不方便,住在鄉村的人的養老醫療報銷都沒有完全解決;農業都是老人在從事,勞動生產率也很低,吸引不了高素質的人來就業。所以,從功能主義角度講,鄉村的現狀正在拖國家現代化的后腿——所以,鄉村需要振興。

第三,我們的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了一個有可能補償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條件——高報酬部門的不斷增長為低報酬部門提供補償,成為可能了。隨著人、資本不斷流入城市,鄉村的稀缺性出現了。過去,大家都待在農村;現在,大部分人都待在城市,鄉村變得陌生了,鄉村的相對價值也就提升了。但與此對應的是,鄉村卻在不斷衰落——勞動力、資本都流出去了,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沒跟上,教育、衛生等各種社會服務的條件沒有改善,鄉村變成了一個知識、資本的沙漠。問題是,我們的城市化水平還沒有到能夠完全吸納鄉村轉移出來的人口的程度,而且在政策上還有很多限制農村人口在城市定居,這就出現了鄉村的問題。

第四,全球化產生了很多不確定性。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以來,中國人對未來的感受似乎非常確定,沒有感受過不確定性,特別是城市中產階級群體,但突然間一個新冠疫情、一個逆全球化,讓大家產生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這時候就需要考慮:一個國家整體的社會安全點在哪里?于是鄉村作為“壓艙石”的概念就出來了,鄉村的意義在于安定國民。因此,鄉村振興可能還會有這樣一種并未表述的社會考量。

所有這些不同的方面,影響了新時期鄉村振興話語體系的形成,這個話語體系的背后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考量,并不是簡單的一個策略,而是一個綜合的政治社會景觀的呈現。

總體來講,按照經典現代化與社會轉型的經驗來看,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如果保持在很高的比例(這個農業不包括農業工業產業),農業、農村和農民不大可能實現現代化。很難想象,30%以上的人口都在從事農業的情況下,鄉村可以振興(這種情況下,鄉村振興是有可能的,這取決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需求)。

現在講鄉村需要人才,并不是說讓城里人回到鄉村,而是說在過去幾十年中,鄉村的人才流失嚴重,現在振興鄉村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這不是號召大家都回到鄉村種地。我們現在每年進口數量龐大的大豆,也進口大米、小麥、玉米等等,很多人說,我國南方、北方和東北土地肥沃,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進口、不能自己生產?這些觀點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很多人回到農村去種大豆、大米和小麥,看起來我們沒有進口,自給自足了,但是這樣難道鄉村就會振興起來嗎?我們今天講的鄉村振興,更多的是要把鄉村從過去那樣一個被動提供勞動力、資本、原材料的狀態,轉變為主動的成為社會經濟有機組成部分、變成一個能動的力量。這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而這就需要讓鄉村和城市融合起來,讓國內的市場和國際的市場融合起來。

城鄉怎么融合?

城鄉融合的關鍵,是鄉村產業結構要寬化。鄉村不能單純就是一個農業產業,要搞新業態。這樣,鄉村就變成另外一個形態,不再是一個農業空間,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就業空間,城鄉的差距就會縮小。有了產業,就會有基礎設施的改善,人也就回來了,這樣就改變了鄉村人才的結構。否則,沒有一個新型的產業體系,人是不會回來的??赡軙幸恍┤耍ɡ先藭氐洁l村居住,但年輕人是不會想從城里回來種地的。鄉村產業結構的變化,也就帶動了鄉村功能的變化。很多人愿意住在鄉村,這就是所謂的“宜居”“宜業”。

我們現在講,鄉村建設是給農民建的,這個說法沒錯,鄉村的建設要以農民為主體;但同時也要強調,鄉村是為全社會建的,也是為城市人建的——就像城市也是為農村人建的。這叫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

所以,城鄉融合的格局應該是:越推動新型城鎮化,越有利于帶動鄉村振興。過去只看到了城市化工業化的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到鄉村和城鎮化之間的有機聯系所能帶來的動能,更沒有意識到鄉村是國家工業化的一個積極的能動的部門。今天重視鄉村振興,并不是說不重視城鎮化和工業化,而是要解決一個戰略思維問題。比如,現在的政府都把重點放在城鎮化方面,這本身沒有錯,但是,城市化的工作存在著很多的浪費,城里的一條馬路建好,年年在修,城市里到處搞完全沒必要的建設——城鎮化一方面在總體上不足,另一方面又在浪費資源,把那些浪費的資源拿過來,變成鄉村振興的資源,把鄉村的路修好,把鄉村的社會服務設施做好,鄉村就可以有新的產業開發,同時也能夠改善城鎮化的質量。這是我們講的城鄉融合。

做這樣的事,還得講第一書記掛帥,這是中國的特色。就像脫貧攻堅號召全社會把資源拿出來,沒有共產黨這個權威是做不到的,鄉村振興同樣需要這樣的權威。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韓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