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環保 > 正文

正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六個關系

核心閱讀: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表明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長遠大計。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持續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把握好六個關系。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長遠大計。正確認識和理解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持續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把握好六個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也是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原理的新概括、新發展,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科學依據。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生命共同體,自然界創造了人本身,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實踐活動資料,人類雖可一定程度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人類歸根到底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只能在同大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而無法獨自存在。這就決定了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對自然界只索取不保護,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因此,我們要科學把握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及其改造活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自覺維護人類發展需求與生態環境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

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的關系。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工業文明時代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生態文明蘊含著對人類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體現出深邃的唯物史觀,闡明了生態建設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歷史看,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古今中外都曾出現過為得到耕地而大規模毀滅森林,從而導致一種文明逐漸衰敗乃至最終消失的深刻教訓。這就警示我們,人類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肆意掠奪、征服大自然,而必須與自然和諧共處。從現實看,工業化創造了物質財富增長奇跡,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造成全球性生態危機。我國經過40多年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凸顯出來,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因此,正確把握生態文明與人類文明的關系,要深刻認識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內容和高級形態,尊重自然規律和生態規律,切實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真正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生態環境是個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緊密聯系、相依共存的有機整體。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十分必要,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這揭示了自然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唇齒相聯、互依共生的內在關系,闡明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治理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必須按系統工程的思路和方法來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道理。因此,要針對我國生態系統脆弱、環境污染較重的現實,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以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對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圍繞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深入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快構建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生態環境保護支撐體系,推動形成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網絡,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關系。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科學準確定位,是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中各種關系的基礎和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想和決策部署不斷豐富和完善,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列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發展歸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置于三大攻堅戰之一,把美麗中國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這些部署要求,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間是“五位一體”、榮損與共的關系,體現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戰略地位。因此,要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決做到推進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不動搖、不松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核心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也就是將生態環境納入生產力范疇,揭示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依共存、相融互促的辯證統一關系,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鮮明的綠色發展理念,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當前,國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過去那種鋪攤子上項目拼資源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很容易死灰復燃。因此,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統一起來,堅持發展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底線,加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形成發展保護相促進、質量效益相統一、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局面。

當代發展需要與后代生存空間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政治、戰略和歷史的高度來看,它闡明了建設生態文明既關系當代人需要又關系子孫后代需要的道理,拓展了民生范疇的內涵,回答了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為了誰的問題,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標志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文明自覺和生態自覺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兼顧當代發展需要與后代發展空間,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嚴守生態紅線,轉變發展方式,補齊生態短板,既滿足當代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又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和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