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家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才和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張占斌
【編者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編制好“十四五”規劃,為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擘畫藍圖。按照黨中央的既定戰略部署,2020年國家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設定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從2021年開始,國家將進入“十四五”時期(2021-2025),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發展階段。
新的形勢、新的機遇、新的挑戰下,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能夠更好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14億中國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也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為人類社會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十四五”時期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方位非常重要。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占斌從對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的“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入手,著眼于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出“十四五”時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和政策建議。今天我們推出第一部分:對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的“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階段,發展機遇與風險挑戰交織并存、各種不確定性更加明顯突出出來。由此也引出了“十四五”時期的新特點,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進一步鞏固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還是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攻堅期;是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調整變化帶來的嚴重挑戰期,更是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的關鍵期。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確實有很嚴重的沖擊影響,而且有些沖擊影響還在延續甚至加深。但從未來五年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仍在延續,我國經濟的韌性好、潛力足和回旋余地大的優勢還在集聚,我國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正在提高,經過努力基本可平均保持在5%-6%或5%左右的中速發展區間內,致力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問題將得到明顯改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如何理解“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進一步鞏固期?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把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此為基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顯而易見,“十四五”時期正處在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一個階段,即從2020年到2035年奮斗開始的五年。
講“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好理解的,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密切聯系的。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從發展階段看,“十四五”時期我國有可能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開始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工業化進入全新的人工智能制造時期,城鎮化逐步進入成熟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68%,市場化進入制度和法治完善的深度改革期,社會治理現代化進入全面推進期。
從發展動力看,“十四五”時期,因受疫情影響,外部拉動和國內投資總體上偏弱,但國內消費需求持續釋放,“世界市場”培育更加壯觀,大國超大型規模效應更加顯現,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壓倉石。
從經濟結構看,制造業結構調整重構加速,新興戰略產業加速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城鎮化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升,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農業現代化有新的突破,城鄉結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從發展平衡性看,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長江經濟帶、成渝城市群等國家戰略發力推進,區域發展的平衡性顯著增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將得到緩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度推進并有新的拓展。正因為如此重要的歷史節點,我們必須開好局、開好頭。
之所以說“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進一步鞏固期,一是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不低或者說是相當高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們要“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不能只是經濟上的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面進步,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覆蓋的區域要全面。
二是因為新冠疫情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了嚴峻挑戰。經濟方面受到的影響很大,尤其是服務業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一些中小微企業發展十分困難。“六穩”壓力較大。
三是因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打贏的三大攻堅戰還需持續。重大風險防范、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這三件事情,不能因為到了2020年就自然而然解決了。2020年以后這三件事情仍然存在,還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努力。
我們說“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進一步鞏固期,就是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要有辯證認識,要看到成績,但還要看到困難。為了實現長遠的宏偉目標,當下必須打牢基礎。
文章來源:《學術前沿》雜志2020年7月(下)(數字化優先出版)
原文標題:《全面建成小康之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重大問題》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陳江生教授、黃錕教授、王海燕副教授等參加了本文部分內容的討論)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