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肖漢平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里程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將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出堅實發展步伐,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到本世紀中期,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步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源出《詩經·大雅·民勞》,描寫的是中國百姓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是穿越無數苦難與輝煌歲月的執著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民眾的期待,也是幾代中國領導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實現的目標。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立足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和人民群眾的需要,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經過數十年的接續奮斗,到20世紀末,全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黨的十六大在總體小康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深入,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小康作出了明確界定,并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三大攻堅戰作為全黨工作重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的是“全面”。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一是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二是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
在《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進展,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短板,并提出了下一步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文章指出,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中有的是絕對指標,比如脫貧,是指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在科學評估進展狀況的基礎上,我們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進行認真梳理。從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殘貧困人口。從區域看,主要是深度貧困地區。從領域看,主要是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短板明顯。在工作重點和要求方面,文章強調,要一鼓作氣、連續作戰,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要堅決克服“數字”脫貧、“指標”脫貧等問題,有效防止脫貧戶返貧和邊緣戶掉隊。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到2020年的階段性目標。最后強調,當前,我們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全面消滅絕對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底線目標,是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內在要求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先后就扶貧開發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在全國范圍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之后,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勞務輸出扶貧、交通扶貧、水利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農村危房改造等種種脫貧攻堅方法不斷推出。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此次會議提出,精準脫貧要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民共享發展成果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一個解放思想與求真務實、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過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和全國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脫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自2012年至2019年底,全國已累計減貧9348萬人,每年都有超過1000萬人口擺脫貧困。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2019年末全國剩余農村貧困人口只有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下降66.8%;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完成黨中央確定的全面脫貧目標近在眼前。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并朝著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深刻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展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步,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起點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消除絕對貧困近在眼前,但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是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接下來實現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全民共享發展成果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如,國家全面現代化、全面脫貧成果鞏固和提升問題、鄉村和城市相對貧困的治理問題、鄉村現代化或鄉村振興問題等等。
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為我們繪就了新的藍圖,那就是在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而上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從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兩個一百年”是基于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狀況作出的一種必然性歷史選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重要、最現實的使命擔當。在全球范圍來看,所謂的“現代化”是歐洲工業革命開始以后的一個技術革命、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過程。在新的歷史時代,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有了一個廣泛而內容豐富的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將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全方位復興。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將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2020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承上啟下的轉折點。2020年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主題將轉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成現代化強國上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經濟發展將向高質量發展轉換,現代化建設將從經濟、技術的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轉變。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