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高質量森林、草地、濕地、海洋等生態資產,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生態產品與服務。生態產品是生態資產釋放生態價值的載體。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全新的實踐探索。
生態產品價值區分為可供交易的直接市場價值(經濟價值)和需要補償的非直接市場價值(生態價值)。由于生態產品形態多樣、價值構成復雜,因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需要依據存在形態和產品屬性加以分類。第一類,加以保護、修復、改造的生態系統,例如自然保護區、人造濕地、城市開放式綠色空間,大多呈現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費上的非競爭性,是具有公益性質的純公共物品,應當以生態保護優先,強化政府引導和監管,通過多元生態補償實現生態價值保值增值,其經濟價值則需要附著在其他物質產品上加以實現;第二類,對于產權明晰、生產或消費對象明確的私人產品,例如綠色農產品,則以企業為主導,直接進入市場交易實現經濟價值;第三類,介于上述二者之間的準公共產品,例如公共林地、水域等隨著享有人數增多、擁擠程度增加,呈現出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這類共有資源通常也是免費使用,應強調多方參與、混合手段下的協同治理、協商共識,兼顧各方利益,尋求綜合福利最大化。
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取得了積極成效。在自然生態系統被破壞或生態功能喪失地區,如深圳市寶安區通過對茅洲河進行生態修復、系統治理和綜合開發,恢復了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增加了生態產品的供給。
生態資源富集的福建南平,則發揮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以可持續的方式經營開發生態產品,將生態產品的價值附著于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價值中,并轉化為可以直接市場交易的商品,走出了生態產品市場化的價值實現路徑。
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基礎。浙江省麗水市大均鄉根據GEP科學核算結果開展“兩山”轉化的有益探索,認識綠水青山的價值,不僅讓老百姓從保護綠水青山中嘗到甜頭、得到回報,還撬動了社會力量的參與:大均鄉通過建立“兩山公司”,盤活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金、科技力量參與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實現GEP和GDP的協同增長。
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未來,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時,筆者建議:
市場化運作是核心。主要運用市場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來設計路徑、推動實施。其中,對生態產品,其生態和社會價值的確認、保護、提升和實現也應當用市場化方式來考量和解決,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政府主導是關鍵。生態價值有外部性的生態產品,往往無法自發形成交易市場,需要根據其外部性程度,由相應層級的政府主導建設政策性交易市場。對所有的生態產品而言,自然資源是生態產品的載體,自然資源的產權決定了生態產品的產權,必須由政府主導開展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和建設,夯實生態產品市場的基礎。做到各方利益最大化,把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等符合公共利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徹在生態產品市場建設的過程中。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需要兩方面的機制保障。從完整性來講,該機制應當可以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市場化“變現”,即生態產品的產權所有者可以將其權益(或者所有權的一個權益內涵方面)兌現為經濟貨幣;從成效性來講,該機制應當可以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溢價”,即按照市場定價的計價規則(政策性市場或傳統市場),生態產品所有者的財富實現增長。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