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群眾不僅需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住得下去,實現安居樂業。
培養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從鄉間的老屋搬遷到單元樓,從破舊的危房搬進亮堂堂的新房子,看起來是一次簡單的搬家,生活環境越變越好,但對于搬遷群眾來說是一次生活方式的巨變。對搬遷群眾的幫助,既要講住房條件、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件”,更需要講文化建設方面的“軟件”,用文化認同,讓搬遷群眾安下心來,融得進來,找到家的感覺,用更多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讓搬遷群眾業余生活豐富起來,有“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歸屬感,一心一意留下來、奔前程,成為新生活的主人翁。
增強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妥善解決易地搬遷群眾的生計問題,加大轉移就業力度,確保穩定可持續的收入,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實現“能致富”。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勞動技能培訓,盡最大努力幫助解決就業中遇到的難題,讓易地搬遷群眾“腦袋”富起來,激發內生動力,讓更多貧困勞動力有意愿、有機會走出家門就業;另一方面要抓緊抓實抓細各項產業扶貧措施,讓易地搬遷群眾“口袋”鼓起來,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色,創新性發展適合居住地的高效生態產業,同時以綠色環保為導向,打好生態牌,促進原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提升搬遷群眾的幸福感。“有家”“有業”,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和獲得感得到了滿足,不過,光是這些還遠遠不夠,還要引導搬遷群眾參與新家園建設,進一步實現安居樂業。通過基層黨建引領,煥發社區新氣象,將基層黨建工作嵌入社區治理的每一個環節中。實施“黨建+服務”,以“黨心”貼“民心”,把服務和溫暖送到群眾“家門口”“心坎上”,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創新安置社區管理服務方式,根據風俗習慣、地方特色,建立民風優良、科學完善的社區治理體系。例如通過劃分“家門口菜地”,降低安置農戶日常支出生活成本,解決搬遷群眾蔬菜供需矛盾;建設“家門口廣場”,增進搬遷戶來往溝通,促使搬遷戶共同融入新環境,解決生活出行問題。
只有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圍繞“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實現穩定就業,抓牢群眾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才能更好幫助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加速向前,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四川省恩陽區信訪局 羅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