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時強調,要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繼續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拓展銷售渠道,創新流通方式,促進穩定銷售。產業尤其是生態產業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也是一座“后脫貧時代”引領經濟發展的“富礦”,需要深入挖掘,久久為功。
我國脫貧地區大多坐落于山區,基礎設施差、植被覆蓋廣,難以發展現代工業,卻造就了生態產業的天然孕育場。田園旅游、康養度假、有機食品等眾多資源亟待被挖掘,地方政府要借鑒“三明實踐”,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落實“五個一”工作路徑,尤其要因地制宜選準一個好產業,向已經涌現的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等優秀范例學習經驗,避免同質化發展,形成屬地特色。強化頂層設計,保障扶持政策的穩定性、合法性、可持續性。作為產業發展的“綠葉”,政策配套要少“翻炒餅”,杜絕朝令夕改,保持穩定性;對于不合法、不適應生態產業發展要求的細則條例要及時修改完善,不能讓不合時宜的政策成為致富路上的“絆馬繩”,實現標準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
產業發展更要抓住國內大循環這個“牛鼻子”,夯實內需戰略基點。我國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消費總量大、形式多,市場廣闊。要著力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共享發展“蛋糕”。除了推廣“脫貧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成功做法外,還要更加注重供需兩側改革和管理,以優質的產品吸引消費者“胃口”,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加大科技支撐力度,補齊現代化短板。在“軟件”上招募更多農技人員和產業指導專家,開展農村技術帶頭人示范培訓,培育脫貧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在“硬件”上推進5G、工業互聯網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釋放“新基建”更多紅利,將消費互聯網模式嵌入產品生產、分配、流通各環節,打造高效便捷的綠色產品供給體系。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低碳經濟、綠色生活是“十四五”時期的主基調,壯大生態產業“富礦”不僅能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更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綠色生活的必由之路。(作者:岳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