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農村是關鍵,也是重點。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本來就有許多硬骨頭要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決勝農村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為艱巨。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堅決打贏農村脫貧攻堅,基礎在教育,特別是農業教育,關鍵在人才。因此,要發展農業教育,完善農業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
第一,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根基,農村義務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的重點,它不僅為農村青少年累積初始人力資本,而且事關農村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事關農村人力資本競爭力提升,在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的重要作用。決戰決勝農村脫貧攻堅,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要明確農村義務教育的價值取向,扭轉“離農”傾向,注重知農、為農、愛農、興農教育,著力培養農村青少年學生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感,厚植青少年的“三農”情懷,教育和引導農村青少年從小立志回饋農業、建設農村、感恩農民,即便是將來離開農村去城市創業,也要心系“三農”、情系“三農”。利用好鄉村學校作為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把鄉村學校的教育功能與社會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使青少年學生融入鄉村社會并接受鄉村文化熏染,培養造就熱愛“三農”、服務“三農”的鄉土人才,為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第二,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既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孵化器,也是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主體的培養基地。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要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要抓手,結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優化升級,構建與農業產業對接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學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農業產業發展同步,促進學科專業與農業產業的融合,強化跨專業融合的專業集群建設;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通識能力,促進全面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專業技能,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圍繞農業生產特點和產業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培養各類應用型、技能型農業技術人才;對畢業后有意投身鄉村就業創業發展的學生,實施定向“加餐”培養,開設“加餐”式課程,供其選修,使其所學專業知識技能更加貼近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實際,確保畢業后能夠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農村職業學校要經常帶領學生走進農村、體驗鄉村生活,開展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加深對“三農”的認知,進一步增強學生“三農”情感,激發他們“三農”懷,畢業后投身鄉村創業就業。
第三,發揮高等農業教育優勢。高等農業教育是農業教育的最高層次,農業高校要發揮自身人才、學科和技術優勢,緊緊圍繞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優化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主動參與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加強大學生到鄉村基層實踐實習,培養造就有技術、懂農業、愛農村的農科專業人才;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新創業,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注入生機活力,助力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需要大批農科類專業人才,建議國家在農業院校農科類專業中面向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開展公費農科生招生試點,實施招收公費農科生政策,規定在鄉村或農業企業的服務期限,以便吸引更多優質學生報考農業院校農科類專業,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農科專業人才,為農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
(作者:張雅光,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淑娟,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