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南省探索文旅扶貧之路——守好生態底色,一樣能致富
車行河南,滿眼皆是綠色——崢嶸險峻的太行山是綠的,肩負解決北方幾十個城市喝水問題的丹江水是綠的,村舍田野也遍地是郁郁蔥蔥的綠。
生態如此好,經濟發展得如何?
據統計,在去年完成7個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150個鄉村旅游特色村、431個旅游扶貧示范戶的基礎上,2019年年底前,河南省再培育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5個、鄉村旅游特色村55個、旅游扶貧示范戶600戶。
近日,中國農網記者走進中原大地,近距離感受河南是怎樣用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
新理念扎根——旅游富民風生水起
周日的中午,濟源市王屋鎮愚公村趙長龍家要招待40位游客用餐。簡單介紹了他開辦的農家樂情況后,扭頭跑回廚房開始做飯。“忙不過來啊。”趙長龍忙得不亦樂乎,“這些游客都是來逛王屋老街夜景的。”
趙長龍告訴記者,自己家的房子不夠用,還把鄰居的房子也租下來,目前一共有34個床位。“你在網上搜索王屋山農家樂,我家‘山里人’排名第一呢.”言語間,這個身患殘疾的年輕人充滿了自信,“預計今年的營業收入將達到20多萬元。等有錢了,我還打算把村里新蓋的房子租下來做成標間,把農家樂的環境搞得像城里賓館一樣好。”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王屋鎮的單日客流量差不多是5000人左右。你能想象,一個小鎮,一天要接待5000人吃住會是什么樣的場面嗎?
從王屋的“夜經濟”告訴你:王屋老街營業最好的商鋪一天營業額高達2萬元、新帶動就業1000余人、租賃周邊村民房屋600余間、新增各類商戶100余戶。
濟源市旅游帶動作用態勢喜人。商品零售、蔬菜市場、房屋裝修、廣告服務、物流快遞等行業效益都明顯好于往年。據介紹,王屋鎮旅游發展的成功模式吸引了各地政府相關機構及業界人士前來參觀學習,今年5-7月約有5000人次到愚公村學習鄉村旅游發展的先進經驗。
王屋鎮的白天人聲鼎沸,王屋鎮的夜晚燈光璀璨。又豈止是王屋,南陽淅川縣、三門峽盧氏縣、新鄉輝縣市,全域旅游正助力扶貧加速跑。
新風尚帶動——搞起創意宣傳營銷
6月,王屋山景區客流量增幅為1282%、小浪底景區客流量增幅為470%、黃河三峽景區客流量同比增長190%……與其說這是今年5月首屆全球文旅創作者大會為河南旅游帶來的直接效益,更不如說是各地創意宣傳營銷的碩果。
寶泉景區講解員丁廣越拉著記者,給大家展示手機里拍攝的各種抖音作品。“我們景區設置了拍抖音贏現金活動。”按照活動規則,丁廣越的這條點擊量4萬多的作品將會獲得500元現金獎勵。
帶著孩子從鄭州開車來寶泉游玩的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就是刷抖音看了許多“#山水之間任逍遙”話題,對寶泉產生了興趣。“看到寶泉山好水好,周末帶著孩子來玩玩水。”
被越來越多游客的到來激勵的景區員工,已經人人都是營銷員,天天都要發抖音。“我們景區還會定期開展內部培訓,如何蹭話題、如何拍、如何能提升關注度……”丁廣越對這種互聯網+推動智慧旅游發展的新模式饒有興趣。
今年以來,依靠利用網絡、報紙、電視、全域旅游App等渠道,河南的旅游品牌被一個個叫得更響。
新要素引領——引入能人“活水”來
屋后的山巒、門前的河流、破敗的土房、還有那墻根的老漢,已經成為繪畫老師的馮亞珂對故鄉洛陽嵩縣三合村的一物一景念念不忘,他決定返鄉創業。
“與旅游景區的精致相比,寫生基地更加追求原生態,無需大量投資、過分雕琢。只需一個落腳的地方,大家便會欣然而至。”馮亞珂創業的第一步,便是修建家庭賓館。如今,這棟一別致的四層小樓是全村最氣派的建筑。
隨后,一個個寫生團隊紛至沓來,一床難求。一年間,三合村家庭賓館從1家增至22家,建設了寫生亭、展示墻,修復了老井、舊宅、豆腐坊等景觀,“手繪小鎮”誕生了。
人氣帶來了財氣。除了家庭賓館的興起,“手繪小鎮”的發展也直接拉動了群眾就業,催生了一批山村新業態。
56歲的貧困戶馮孟立是村里有名的大廚。過去,誰家有紅白喜事,都請他去掌勺。但由于活兒并不多,收入就不穩定。如今,每到旺季,老馮就在馮亞珂的賓館當廚師,一天150元,每月都有三四千元進賬。
貧困戶李九春是個“羊倌”。這幾年,由于行情起伏,老李搭了工夫,也沒賺到幾個錢。如今,學生多了,老李賣起了羊肉。去年一年,他宰了20多只羊,收入頗豐。今年,他通過到戶增收項目,擴大了養殖規模。
“‘手繪小鎮’的成功,關鍵在于轉變了思想觀念。如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讓廣闊農村大有可為。就是要引入能人扎根農村,和鄉親們一起用辛勤雙手“畫”出美好新生活。”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宣傳推廣處處長王九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