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
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放緩,一些先行指標回落,令一些人對今年全球經濟預期不甚樂觀。然而,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的表現卻讓人刮目相看: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GDP同比增長6.4%;4月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穩居擴張區間,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溫和上漲、穩中回升,折射出需求回暖、生產擴張、市場走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匯豐銀行等機構也紛紛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
中國經濟預期向好有哪些佐證?企業為何會對未來充滿信心?記者進行了采訪。
宏觀指標佐證預期向好
3、4月份,PMI重回擴張區間,PPI實現穩中回升
5月中旬,一場國際工程機械界的盛會在長沙拉開帷幕。全球行業50強中有一半蒞臨,體現出跨國企業對中國的重視。許多外賓直言,十分看好中國市場,對未來預期良好。
預期來自于理性分析。分析預測經濟走勢,有兩個重要先行指標可作參照:一是反映市場景氣程度的PMI,一是反映市場價格的PPI。
從PMI看,今年以來市場景氣度較高、企業信心穩定。
一般認為,PMI高于50%,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反映經濟在總體收縮。進入2019年,制造業PMI曾在1、2月份低于50%,但在3、4月份卻發生扭轉——3月份,制造業PMI達50.5%,比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在連續3個月低于50%的臨界點之后,重回擴張區間;4月份,制造業PMI達50.1%,連續兩個月位于臨界點之上,為2018年11月以來的次高點。
PMI中的一些細分指標也傳遞出產需擴張、進出口回暖等利好——4月份,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2.1%和51.4%,均高于一季度均值,也均處于近7個月較高景氣水平;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為49.2%和49.7%,均連續兩個月回升。
從PPI看,今年以來市場需求回暖、企業預期向好。
一般而言,PPI溫和上漲,企業趨向于加大購進、擴大生產;PPI走低,企業則會傾向于保持觀望,以求更低成本。而企業的采購決策又會反過來影響市場價格,需求越旺,價格越高;需求收緊,價格越低。
2019年以來,我國制造業PPI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1、2月份,PPI分別環比下降0.6%、0.1%,延續去年四季度以來的下行態勢,但降幅有所收窄。3月,節后工業企業陸續復工,市場需求轉旺,在原油、鋼材等價格上漲帶動下,PPI結束連續4個月的環比下降,上漲0.1%。4月,PPI環比上漲0.3%,漲幅繼續擴大。“看環比,PPI實現了穩中回升,反映出市場需求回暖、供需趨于動態平衡、企業預期總體向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巖認為,這也預示著企業在下一階段的采購、備貨、生產等活動有望趨向活躍。
PMI與PPI之外,也有一些指標印證著市場信心。人民銀行問卷調查顯示,一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為69.2%,比上季提高1.4個百分點;統計部門開展的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24.6,比上季提高3.2點。“不管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不管國內還是國際,普遍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是看好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
企業感受折射堅定信心
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正有效釋放,不少企業今年以來的新訂單實現了較大幅度增加
看宏觀指標,中國經濟穩中有進、前景向好。那么,作為微觀主體的企業感受又如何呢?
65英寸大彩電、對開門冰箱、洗碗機、凈水器、掃地機器人……根據“蘇寧零售云”統計,此前不少主銷大中城市的商品,這兩年正快速滲入縣、鄉市場中。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認為,中國是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全球最大市場,“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無限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
居民消費潛力釋放,帶來了消費品行業的蒸蒸日上;轉型升級趨勢加快,則帶來了高技術制造業等生產領域的風生水起。
“一季度以來,來自鋰電池、光伏、通信、電子等行業的需求快速增長,訂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以上。”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主打產品為工業機器人,公司副總經理袁琴道出她的“信心來源”:隨著用工成本上升,工業生產越發講求效率;隨著消費趨于個性化,小批量生產受到追捧,市場對智能制造的需求更旺。“有機構預測,從2019年到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年均增長30%以上。”
內需讓人放心的同時,也有不少人關心:國際經貿形勢的變化對企業預期會有何影響?
“今年一季度,訂單同比增長近三成,企業運行平穩,生產持續擴大。”主要生產集成電路裝備核心零部件的沈陽富創精密設備有限公司是家外向型企業,訂單中有八成來自一家美國客戶。公司董事長鄭廣文說,盡管從去年7月起,產品出口就受到了加征關稅的影響,但實際經營中未感到太大壓力。
“誰都明白,放棄了巨大的中國市場,等于放棄了全球領先的地位。國外客戶出于在市場端建立穩定供應鏈的考慮,不會過多計較成本,即便適量減少訂單,也仍在我們承受范圍內。”鄭廣文還表示,目前企業正開拓歐洲和日本市場,其空間比之前預想的大,來自航天航空等行業的國內需求也在擴大,“只要產品好,不愁沒銷路!”
外部挑戰應對得當,也將是巨大機遇。“經過這些年供給側改革、創新驅動,中國企業的綜合實力有了很大提升,外部變化是挑戰,其實也帶來了機遇。”袁琴注意到,過去國際采購相對開放,一些企業可能沒在研發上投入過多,如今許多企業開始加強研發,“而且,大家會出于供應鏈安全考慮,更積極地在國內尋找替代與備選,這反倒能促進國內產品應用,使我國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提升整體水平。”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中美經貿摩擦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盡管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影響總體可控。企業信心日趨穩定,市場預期逐漸理性。”
政策有力護航光明前程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落地成為穩定預期、提振信心的關鍵所在
良好的預期,依靠的是強大市場的內生力量,也源自精準對路的政策藥方。不少企業和專家表示,今年以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落地,成為穩預期、強信心的關鍵所在。
比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使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又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年初,有關部門為擴大內需,瞄準汽車、家電等領域推出24項政策措施。單是推廣高效節能智能產品一條,預計將在3年內增加1.5億臺家電銷售,拉動約7000億元相關消費。“應對國際市場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就是國內市場很強大。”郭麗巖認為,這些政策能把市場潛力激發出來,變成有效消費、企業訂單,從而穩定市場預期。
企業感受最直接的,還有營商環境的優化。
減負更給力了。“增值稅稅率的降低,減少了企業采購資金的支出、提高了資金流轉速度,降低附加稅、社會保險費率也讓利潤大幅增加。”袁琴直言,減稅降費讓企業感受到溫暖,更提升了擴大投入的能力。4月份,小型企業PMI達49.8%,為近6個月高點,也說明相關政策效果在顯現。
競爭更公平了。鄭廣文感到,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推進,企業這些年在生產經營、拓展市場時已遇不到太多阻力、門檻和“為難”。“今年,我國已全面確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從此,‘一單盡列,非禁即入’,違規設立的準入許可、隱性準入壁壘和地方自行制定的清單將全部取消。”郭麗巖認為,“負面清單”制度不僅會使競爭更公平,也將給中外資企業帶來穩定而良好的預期。
采訪中,企業也對進一步穩定預期、提振信心提出了一些建議。
有企業認為,改革應持續發力,進一步優化環境。“今年以來,各地開了不少銀企對接會,但融資仍有現實困難。”鄭廣文認為,解決融資難題應更多采取市場化手段,如通過地方政府設立擔保基金的方式,為銀行適當降低風險,使其敢放貸。有企業呼吁,開放要堅持擴大,進一步拓展空間。“汽車工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開放包容、協同合作,決不能閉門造車、單打獨斗。”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表示,未來汽車技術的迭代升級將越來越快,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后一步,“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封閉而在自己的開放上猶豫。”
“今年,企業研發投入會增長50%,突破5000萬元。年底,投資6億元的新生產線也將完工。明年達產后,產能會擴大一半。”采訪中,不少企業家展望未來時,都同鄭廣文一樣,充滿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