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應加強頂層設計
全國政協委員潘建偉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高的創新性產業不多,且主要以模式創新為主。黨中央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的新優勢。
當前我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核心關鍵技術有限,在諸多領域面臨著“卡脖子”問題。某些產品被“卡脖子”只是直接表現,更深層次的根源是,我們在創新的環境和機制上被卡住了脖子,影響了創新能力。
科技金融體系尚需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國企業對短期內無法獲利,或是存在較大不確定因素的前沿研究和未來可能的顛覆性技術,普遍投入熱情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科技政策與具體實施不配套的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加大科研團隊的自主權。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科研人員受到工資總額的限制,導致政策雖好,落地卻難。這一問題的直接后果就是科研機構和高校日趨嚴重的人才流失。
對關鍵領域的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不足。比如芯片這一領域,世界發達國家的芯片產業,依賴于從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順暢發展、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優勢。就我國而言,由于聚焦長遠的系統性布局有所缺乏,基礎研究總體上得到的支持偏少,而研究本身又往往停留在論文上;對于若干技術突破,即使在指標上已滿足應用的需求,但在工程化方面受限于整體工業水平,往往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到了產業化階段,企業長期抱有“能買就買”的心態,片面追求盡快獲利,研發的動力和能力都不足。上中下游都存在缺陷,關鍵領域的創新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建立起促進創新的科技金融體系。建議從政策層面鼓勵企業直接投入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利用企業較靈活的資助方式,激發創新活力。同時為了保證企業的積極性,制定相關各方在成果轉讓、股權分配等多種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機制,充分利用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關于科研布局,當代的科技創新,一方面應聚焦于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傳統科技領域,解決此類問題;另一方面應聚焦于量子信息這樣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具有顛覆性的技術領域,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特別是后者,我國與發達國家往往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有更大的機會成為開拓者和領跑者,當然也更需要有長遠的、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科技創新助力脫貧攻堅
全國政協常委萬建民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加快發展科技創新驅動的產業扶貧,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加快突破一批基礎前沿與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國家農業重大需求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針對事關國計民生和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任務,在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前沿領域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在作物改良、病蟲害防控、生態循環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機農藝融合和農業大數據等關鍵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搶占農業科技發展制高點,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強化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源頭供給,打造發展新優勢。
加快促進我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將顯著帶動生物種業、食品產業、農業藥物、資源利用、能源開發、裝備制造等現代農業產業革命與高質量發展。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的有機結合,也將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促進農業機械化、農業智能化升級發展,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要大力推動與互聯網產業的深度融合,核心是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要緊跟國內外產業技術發展動態和變革趨勢,始終堅持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促進農業產業邁向中高端,構建創新驅動、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加快創制與推廣一批適合貧困地區的農業新產品。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重大需求,加快選育一批優質高效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與功能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優質化率和國產率;研發一批環保高效的肥料、農藥、飼料及添加劑、疫苗及診斷制劑、獸藥和地膜等新型產品,突破農業生產中資源環境和質量安全等方面的瓶頸問題;創制一批節能智能的栽培、養殖、植保、收獲、加工等機械裝備,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從源頭上為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生態綠色農業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供科技支撐。
加快建設一批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科技引領示范村(鎮)。面向我國貧困地區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聚焦區域優勢農產品和農業多功能性,以產學研協同、一體化攻關的科技創新聯合體為單元,圍繞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種養機具等的系統集成和生態環境養護修復、休閑農業、生態觀光農業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應用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綠色生產和循環利用等技術模式,打造一批與當地農業資源稟賦和發展主流方向深度融合的創新驅動增長點,推動形成一批綜合競爭力顯著、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生態環境優美、產業功能多元、文化內涵豐富、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科技支撐保障有力的科技引領示范村(鎮),使之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的助推器。
西部創新亟須兩翼突破
全國政協常委王光謙
以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三個維度對我國的區域創新發展做出總體評價:我國正在形成“東部領先、中部跟隨、東北和西部緊追”的格局。由此可見,西部正在實現跨越發展,但與中東部相比,仍然面臨諸如創新投入強度仍有差距、創新資源爭奪明顯加劇、創新成果質量仍需提升、創新政策激勵鏈條偏長和創新改革試點亟待統籌的難點問題。
如何破解西部創新落后局面,實現區域創新的協同發展,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兩點尋求“兩翼突破”。
第一翼就是從“區域所長、國家所需”出發,把國家戰略與西部地區所長相結合,尋求破解西部地區創新發展的突破口。與中東部相比,西部其實有很多隱形優勢,這些自然、地理位置、氣候等后發優勢在目前我國轉型發展以及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無論西南、西北都有自己所長的東西,例如“天眼”利用了西南“凈空”環境;貴陽大數據存儲中心利用了當地的“冷涼”氣候;因為有青海鹽湖資源,青海省才能走“鎂鋰鉀”循環經濟的創新發展之路;新疆、內蒙古的煤氣及新能源戰略資源就是孕育出“煤制油”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沃土。
目前,西部的所長亟待與國家的戰略目標鏈接。我在青海工作這幾年,深感這一方面工作的緊迫性,比如在探索減少碳排放方面,青海就可以發揮自己的生態優勢。北歐的瑞典和丹麥率先提出建設零碳國家的目標,即到2050年,依靠零碳能源建設零碳國家。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提出建設青海零碳示范省?青海省人口上與北歐國家相當,具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水電能源,已經在龍羊峽建成我國最大規模的風光水互補清潔能源基地。要實現這一目標,青海省需要開展系統性的創新攻關,攻克大規模儲電、智慧電網等關鍵技術問題。隨著一步步向著零碳省的目標逼近,一定能夠引發一場“新能源革命”。這樣,以技術創新帶動,資金、人才勢必會集聚青海,從而實現創新后進地區向先進地區的跨越。
第二翼,就是國家在整體布局上,把更多科技創新的項目“嵌入”西部,形成扎根西部創新的態勢。目前西部與中東部的差距是阻礙人才融入西部以及東北創新創業的現實問題,東部的創新環境好、經費多、吸引人才容易,在國家層面科技條件配置上都向東部傾斜,更是加大了東西部創新能力上的差距。
東北和西部的區域發展,需要一大批有識之士埋頭苦干,扎根后發地區。除了宣傳與引導,更需要在機制上配套,切實形成立足西部創新創業的良好態勢。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5日 17 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