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嘉賓
朱小健 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李新民 生態環境部原巡視員
郇慶治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丁元竹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導,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云飛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甄小英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博導
體驗普洱生態 傳承中華文明
朱小健:我們看到的普洱生態有三大特征:天人互佑、族別念同、物新情璞。
天人互佑,就是普洱人民尊重自然,關愛自然,在與全國人民一起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了這片綠洲的良好生態,而這樣的生態也反過來護佑著普洱人民的美好生活。比如景邁山有一個村民自發設立的檢查站,為的是不讓外面的化肥農藥進山;那里的公路是石子的,為的是不讓瀝青污染了茶葉;景邁山下有豐富的礦藏,但當地多次拒絕了外來資金開采,為的是保住青山綠水。他們對自然的保護,讓他們不僅守住了無污染的茶葉,也給他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和安寧的生活。族別念同,指的是在普洱生活著14個世居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的生活習慣,但又有著共同的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信念,促進各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物新情璞,是說普洱人民生活在現代社會,與都市民眾一樣使用和享受著現代社會的物質,比如太陽能熱水器、手機、電腦,但也有著優良美好情懷,保持著人類的童真。在西盟那天晚上,我到一個商店里面坐了一會兒,把衣服忘在了店里,結果那個商店的老板半夜三點多鐘來聯絡我們,問是不是有人把衣服落在那兒了,因為他知道,來這兒的客人常常一早就離開了,怕第二天再來找不到失主。多么純樸的人性!同時,有著這樣精神追求的地方也已經融入了現代化的生活,我們在翁基寨子里買茶葉,每一戶農家都可以用微信支付茶資。這啟示我們,現代的社會、現代的生活和現代的人仍然可以有精神的信仰和追求,可以做一個純樸友善的人。因而我們認為,普洱的生態不是偏遠的原始文明,而是先進的文明。
普洱的生態建設意義重大,普洱的綠色生態綠色經濟既是政府的決策,更是百姓的選擇,這樣的存在也許會為生態文明的思考提供新的依據。普洱民眾認為自然萬物與人平等,敬重關懷自然萬物,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普洱的美好生態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積極意義。
許嘉璐先生說,學者要成為文化寶庫的看門人和導游,要成為文化傳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學者在文化傳承中肩負著思考國家和民族未來之路的重任。我覺得我們今天的論壇,就是這樣的實踐。
積極推動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的發展
李新民:近些年來,普洱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堅定的決心、強有力的措施積極推動國家級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的建設與發展,使得普洱市的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建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2017年,普洱市思茅區農業總產值達25億元,同比增長了5.6%;全區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37戶;全年農藥施用量比上年減少50噸,下降了10.0%;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達29.4萬畝。產量、產值在增長,農藥用量卻在下降,這一升一降,反映了普洱市生態農業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此次調研,我們參觀了普洱祖祥高山有機茶園,茶園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生產的有機產品不僅獲得了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有機認證,也獲得了有關國際機構的認證。可以說,這是普洱市推進綠色經濟、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
綠色工業不斷發展。普洱的工業基礎并不是十分雄厚,但是目前已經逐步形成了突出地方特色的綠色工業產業,比如茶葉、咖啡、食品加工、林產品深加工等,基本形成了一套新型工業加工體系。2017年,普洱市思茅區實現工業總產值75億元,增長14%。全區單位GDP能源消耗下降2.80%,規模以上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利用率100%,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90%。這個成績是令人矚目的,其綠色工業發展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城鄉的人居環境更加優美。普洱市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獎為目標,深入實施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文明創建工程,人居環境日益改善。
新時代,普洱市的可持續發展、綠色高質量發展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繼續加大推進有機農業發展的工作力度,圍繞地區特色,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鞏固發展成果,進一步提升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水平;第二,要繼續完善綠色工業發展產業鏈,做好生產加工、污染防治等各項工作;第三,要繼續發揮環境優勢以及資源優勢,做好做大休閑健康產業,集養老、休閑、健康、度假為一體。
普洱生態文明建設的獨特之處
郇慶治:非常感謝相關部門精心組織了這次活動,我是來自高校的,高校學者討論生態文明及其建設議題時和政策部門的同行會有些區別:一是我們更關注理論層面,二是我們更喜歡進行案例比較。應該說,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涌現了一大批創造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性案例,各有千秋,都做得非常出色,今天的會議宣傳背景板上也重點推送了其中的一部分。我給自己提出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從理論上去概括歸納與分析這些不同的案例。
我們可以大致將這些案例劃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像江蘇、廣東、山東這樣的經濟發達省份或地區,他們重點關注的是如何通過一種生態現代化的戰略進路或方式做到生態環境質量的重大改善,同時也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升級;第二類是像江西、福建、貴州這樣的一些所謂經濟欠發達省份或地區,他們重點考慮的是如何能夠科學利用比較豐厚的生態環境稟賦,在保持原來比較好的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實現相對較快的經濟發展,我把它稱之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模式。毫無疑問,包括普洱市在內的云南省大體上屬于這樣一種模式。
基于上述概念性闡釋和自己對普洱的實地考察,我認為,普洱市提供了一個通過綠色發展方式推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例。具體說來,普洱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模式或進路意涵包括如下三點:一是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方方面面。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具體數值多少以及是否準確是可以討論的,但它直接挑戰了我們長期以來使用的經濟GDP(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理念與模式,而這是生態文明的經濟最終建立起來的一個前提性條件。二是充分利用十分豐富的區域生物多樣性資源來發展富有特色的生態農林畜牧業,或者說有機觀光休閑農業。可以說,這些經過改造與重構的傳統第一產業形態構成了新興的綠色經濟業態的主體部分。三是充分利用極其豐富的區域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業。毫無疑問,極其豐富與多樣的歷史文化資源構成了包括普洱在內的云南省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強有力支撐,它與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相得益彰,奠定了普洱生態旅游業發展的豐富人文民族文化內涵。
一般而言,全國幾乎所有的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區域都在進行上述三個方面的嘗試與努力,但普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普洱市的特色,除了前面提及的GEP核算,還突出體現在如下兩點:一是綠色發展和地區精準扶貧、生態脫貧戰略舉措的適當結合,絕大部分綠色發展舉措也同時融合了生態扶貧和地區脫貧的政策目標,從而更好地組織動員邊遠地區最廣大人民群眾;二是較好地實現了優厚生態環境稟賦、豐富人文歷史文化資源與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戰略的契合。從生態文明及其建設的內在意涵來講,它本質上就是一個“五位一體”意義上的綜合性、系統性工程,而它的切實推進也需要這樣一種立體性思維與戰略。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正在組織申報的景邁山世界遺產項目,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把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地域特征鮮明的生態環境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做到完美融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普洱市構成了一個既特色鮮明又具有廣泛普遍性的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案例。
當然,更進一步說,普洱市綠色發展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嘗試與探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需要繼續觀察和討論的問題。我覺得,與生態資本、綠色技術和電商銷售等這些生態經濟業態相比——它們是相對比較容易開發運用的,如何將十分豐富而多樣化的區域社會和文化資源有效開發利用,進一步實現資源化、商業化(市場化)和經濟化,顯然面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
基于獨特的人文區位理解普洱綠色發展
丁元竹:看一個文明一定要理解這個文明產生的人文區位。今天,我們討論普洱以及普洱的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也不能離開普洱市的人文地理、人文區位。普洱市的綠色發展模式就是在特定人文生態和人文區位長成的文明,今天我們稱其為綠色文明。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審視文明:表層的文明,主要是圍繞衣食住行所體現出來的風俗習慣,例如,食品的食材選擇和烹調風格;中層的文明,又稱之為制度和規范,包括風俗、禮儀、節日、法律法規、社會規范、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這些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表現出來;深層的文明,主要是指人們的“四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這個層次的文化實質上是人們對天地、對自己和對別人,以及對生命和生活的看法。普洱茶是一種文明,它體現了表層文明,普洱是一種飲品,具有自己的風格,它講究沖泡技術和品飲藝術,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也體現了中層的文明,飲普洱茶有自己的規范和習俗;普洱茶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文化,這個“和”就是哲學層次的理念,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問題上確實有不同的認識。普洱茶既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也有自己特定的加工過程和生產方式,確實包含了豐富的文明文化內涵。
理解一套文明、一套習俗、一套習慣,一定要基于它所賴以生存的人文區位和人文生態。文明一定要從人文區位去理解。從人文區位理解我們就可以談“各美其美”,不同的文化是在不同的人文環境中形成的,在不同的人文區位形成的文化。大家首先要相互容忍和相互欣賞,這就出現“美人之美”。“美人之美”才能“美美與共”,只有“美美與共”才能“天下大同”,才能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讓普洱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張云飛:普洱市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績,其創新經驗具有普遍價值,值得我們在踐行“兩山論”中加以學習和推廣。
堅持弘揚傳統智慧和發展現代產業的統一。普洱市人工栽培古茶林和發展生態茶園等方面的經驗,樹立了一個貫通古今的典范。“西盟公約”更明確地在價值觀上提出“像對木依吉一樣,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今天,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我們要通過學習歷史經驗、弘揚生態倫理來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建立生態經濟系統,在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基礎上來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堅持發展工程技術和發展生態技術的統一。工業建設是實現強國目標的重要經濟舉措,但是,現代工業尤其是大型工程往往具有高風險性尤其是生態風險。因此,我們不僅要按照“小即美”的原則控制工程的規模,能大即大,能小即小;而且要按照生態化(綠色化)的原則優化工程的組織,不綠不建,能建必綠。糯扎渡水電站、孟連縣糖廠在發展綠色水電和循環經濟方面分別進行了可貴嘗試。因此,我們必須將綠色化原則注入到整個技術和產業發展中,學習“工業4.0”的經驗,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在構建生態化技術范式的基礎上構建生態化產業范式,推動新型工業化的發展。
堅持開發紅色資源和開發綠色資源的統一。發展生態旅游,不僅要開發綠色資源,而且要開發紅色資源。對于“老少邊窮”地區來說,應將兩種資源統一起來,讓二者相得益彰,讓紅色資源充分發揮綜合效益。瀾滄縣利用革命老區的革命文化資源、西盟縣利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先進文化資源來發展旅游業的做法,難能可貴。今后,普洱市應該將紅色文化品牌和綠色資源品牌統一起來,增強旅游業,推進精準脫貧和精準扶貧。
加強基層黨建 推廣普洱經驗
甄小英:綠色發展往往能夠推動高質量發展。從普洱市的實踐看,綠色發展不僅直接提高了農產品、果蔬、茶葉、咖啡、生物藥等產品的質量,而且提升了人們的健康水平,能夠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高素質的生產者。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增加產值和稅收,國家和地方又可以拿出更多的資金保護環境,支持綠色發展。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將會為我國和世界作出重大貢獻。
普洱不僅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而且有很多新的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樹立了典型。比如,建立GDP和GEP相結合的考核指標體系,提出生態和生計兼顧、生態建設與脫貧致富結合、存量經濟與增量經濟共抓等理念,這些都非常值得借鑒。
作為黨建領域的研究者,我認為,學習普洱經驗,就要考慮到如何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更好地推廣普洱經驗。
第一,要進一步轉變干部作風,加強調查研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要切實像普洱那樣把生態、生計和生產結合起來。比如“煤改氣”,這本是一件對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都非常必要的大好事,但是一些基層干部在“煤改氣”的過程中工作粗糙,沒有考慮到新舊能源的銜接和預留適當的過渡期等問題。一些地方把老百姓的爐子都沒收了,不讓燒煤。煤氣管安裝上了,但冬天到來,卻無氣可供,直接影響到群眾的生活、生計,最后又不得不把爐子還給老百姓,允許燒煤。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干部要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把工作做細、做扎實,在新舊能源的轉換中做好銜接,預留一定的過渡時間,像普洱市這樣把考核GDP和GEP結合,更好地促進生態、生計、生產的共同發展。
第二,發揮黨組織的引導和當地政府的管理協調作用。在大規模“煤改氣”的過程中,一方面,有些地方存在供氣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光靠發電單位和供電單位協商還不夠,黨組織必須發揮其引導作用,當地政府也要協調管理。風電和光電等清潔能源的充分利用、協調企業錯時生產,對環境的保護和生產的發展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第三,重視增量經濟和存量經濟的共同發展。我們既要重視存量經濟發展,又要不斷開拓新產業,使老百姓的錢袋子不斷鼓起來,讓市、鄉鎮和村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生態文明建設。我在北京郊區(山區)考察過一個村的黨建工作,據支部書記介紹,過去家家戶戶把做飯的樹枝堆在街道上,經過支部做工作,黨員帶頭,大家都把柴垛移到自家院里,街道整潔多了,來旅游的人也比以前多了。看到村民家里都裝有煤氣灶和電磁灶,我問他們,為什么院里還有柴垛?村民說,用煤氣和電要花錢,故大家約定,空氣質量好時,做飯燒柴,霧霾天才用煤氣和電。村里除了旅游業,沒有其他產業,老百姓不富裕。我感到,只有加強黨建,開闊基層干部的視野,才能提升他們帶領群眾保護環境、不斷發展新產業的能力;只有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基層干部發展綠色經濟,特別是存量經濟和增量經濟共同發展的能力,普洱的綠色發展經驗才能在各地落地生根。
第四,學習普洱“綠起來、強起來、富起來”的經驗。重視新產業的發展,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一是企業準入條件要嚴,堅決不允許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企業進來。二是要提高對企業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引得進、留得住那些能夠推進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切實落實中央提出的對企業減稅、減負等政策,以黨建推進良好營商環境建設。
責編/潘麗莉 胡秀文(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