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嘉賓
許耀桐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桂振華 中國綠色發展高層論壇執行主席
金德拉·山地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核心專家、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顧問
萬斯·馬丁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荒野專家組主席、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顧問
愛德華多·摩納哥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國政系主任
樊美筠 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項目主任
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看待生態文明
許耀桐:“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專題內容宏大、氣勢強勁?;蛟S我們會質疑,普洱市這樣一個地區、一個地方上的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題挨得上嗎?如果真這樣想,那是低估、小看了普洱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價值?,F在,有這樣一個契機來探討這個問題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站在生態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上來看待普洱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做法。
下面我結合普洱市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相互關系以及所蘊含的意義,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體會。黨的十八大以來,普洱市緊緊圍繞“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緊扣市委作出的建設“綠色普洱”、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決策部署,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督力度,不斷改善城鄉生態環境,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普洱市自2013年8月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首批試點后,經過五年多的建設,建立起科學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統籌可控的水資源配置、健康完整的水環境水生態保護、特色鮮明的水文化水景觀、先進規范的水資源監控“五大體系”,形成了“三江十城”生態建設布局,成為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我認為,普洱市建成生態文明城市,不僅在中國舉起了一面旗幟,在世界上也豎起了一個標桿。
當今世界,不但中國面臨著生態環境如何涵養保護的問題,而且在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都存在著生態惡化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急迫的問題,地球的發展將是難以為繼的。《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曾這樣說過:如果把地球的45億年歷史壓縮成普通的一天的話,那么,生命出現第一批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大約是在凌晨4點鐘,在此后的16個小時里沒有取得多大進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點30分的時候,出現了一批海生植物,晚上9點4分的時候,三葉蟲登場了,而晚上11點剛過,恐龍邁著緩慢的腳步走上了舞臺,恐龍支配世界也不過15分鐘左右,在午夜前20分鐘它們消失了。此時,哺乳動物的時代開始了,人類是在午夜前1分17秒才出現,而人類至今全部能記錄到的歷史也不過是幾秒鐘的時間。可是,就在這幾秒鐘的時間里,地球已經被人類“糟蹋”得差不多了。因此,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不是一國的事情,而是全球各國的事情,這才需要我們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因為我們的地球碰到了巨大的危機和挑戰。那么,怎么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它不單單是通過資源環境保護就可以做好的,而是要通過積極發展經濟才能實現。我認為,生態的保護和發展不能簡單地說就是進行生態保護,首先還是要發展經濟的,否則不會有生態的保護和發展。當然,經濟發展應該是積極的,有利于生態保護的。從這樣一個基本的認知出發,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并且把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緊緊結合起來,為我們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思路和舉措。
在推進全球生態文明進程中,我認為,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的綠色發展實踐和成效無疑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啟迪,是我們“走出去”的一張靚麗名片。具體說,它給了我們三點重要啟示:
第一,“一帶一路”不光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更重要的也是一個綠色發展問題。“一帶一路”從北到南,從陸地到海洋,共有五條線路,直接涉及到的國家有65個,輻射多達一百多個國家。對于“一帶一路”,西方個別國家蓄意將它比作二戰后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這是錯誤的。因為“馬歇爾計劃”就是一個經濟援助和經濟發展計劃,而且最主要的還是為了遏制蘇聯發展。而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絕不是資本輸出或單純尋求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尋求綠色發展。“一帶一路”其實就是綠色之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不是要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效益后質量”的傳統老路,而是要走綠色發展的新路?,F在,普洱市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為邊疆、民族、欠發達地區實現“綠色崛起、追趕跨越”,擺脫貧困,精準脫貧提供了良好經驗。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綠色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共同要求,具有最大的公約數。當今世界,矛盾重重,歧見不斷,沖突頻發。在很多問題上,各國吵得不可開交,但是,惟有在制止環境惡化、建設生態文明、渴望打造一個美好家園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上,大家有著廣泛共識。正因為這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確在國際上得到了積極支持和響應。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全球治理的價值指向,是一個極具凝聚力的思維理念。這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維理念告訴我們,綠色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更好發展,要促進綠色發展和人的發展,就一定要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任何一個地方的發展,都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與全球和人類的命運緊緊聯系著的。從這樣的觀點看,雖然普洱市立足于中國邊陲地區,實際上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因為就是在普洱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推進綠色發展理念的過程中,已經達至這樣一個認識境界,飽含著寬廣的世界情懷。普洱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實踐,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建設“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完全一致的,其一致性就在于共同詮釋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中華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和諧,就構成中華文化的精髓。普洱茶是普洱市的標志,普洱茶首先也是一種文化,普洱茶文化歷史悠久,它雖然具有自身特點,但其基本精神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F在,普洱茶文化被概括為四個字,即“儉、靜、和、敬”。“儉”即儉樸簡約,返璞歸真,清茶一杯,拒絕奢華;“靜”即清靜自然,寧靜致遠;“和”,即與人和睦相處,人際交往中和氣生財;“敬”,即相敬如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其實,在“儉、靜、和、敬”這四個字中,集中體現的就是“和”,無論是“儉”還是“靜”“敬”,最后達到的就是“和”的境界,喝茶的人心情往往是平和的。所以說,和諧是普洱茶文化的精華,也完全體現了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我們“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根本的也是為了體現和諧的文化精神。
今天,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中,如果要走得更遠,要達到最終目的,就一定要把我們普洱茶的文化當然也是我們中華文化帶出去,“走出去”,在“一帶一路”當中實現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以上所談三點認識,就是我通過對普洱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了解并把它和“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聯系起來的一些個人感知和認識。謝謝大家!
綠色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
桂振華: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新常態”。綠色發展是全新發展理念,是一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種價值取向和信仰。綠色發展理念已被列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之一,生態文明建設也被列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足見綠色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
為推進綠色發展,我們對全國的一些主要代表城市進行了分析研究。通過分析2006至2014年我國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代表城市綠色發展典型指標動態變化,可以發現:總體而言,2006至2014年間四個直轄市的綠色發展得分逐步升高,其中以北京、上海、重慶增長最快。2006-2014年間4個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10個代表性地級市的綠色發展呈現較為相似的發展規律:一是三類城市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生活污水處理率總體上呈增加趨勢,而其單位GDP能耗和水耗是逐年減少的,說明城市綠色發展典型指標呈現向好的變化趨勢。二是三類城市的綠色發展綜合得分總體是逐年增加的,表明城市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宜居環保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三是三類城市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未有明顯增加,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減少趨勢,表明城市空氣環境質量總體上還未得到明顯提升。
普洱市近年來以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為契機,提出“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全面推行綠色新政,努力探索綠色發展的普洱方案,為引領全國綠色發展提供了良好示范。普洱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的節點城市,作為世界著名的普洱茶的故鄉,綠色發展成為新亮點。據我所知,普洱2015年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1天,2016年的是365天,基本天天都是空氣質量良好,2017年他們是355天,而深圳2017年是343天。因此,普洱作為地級市樣板城市,也作為國家綠色經濟示范區,特別通過GDP、GEP雙核算這個體系,普洱綠色發展在中國應該是一個典范城市。希望普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早日成為世界綠色發展城市。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加強國際合作
金德拉·山地:過去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是棕色的,即粗放型的、污染嚴重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建立在對自然的破壞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由于人類的貪婪,我們過去的發展方式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追求單一的經濟指標,如經濟增長和下降成為了我們關注的焦點。僅僅40年前,我們才意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如今綠色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共識,成為大勢所趨。
可喜的是,中國的領導人習近平主席也十分重視生態文明的發展,他與印度總理莫迪一道,共同倡導全球關注綠色發展,并特別注重這一理念在青年當中的反響。兩位領導人都非常有真知灼見,都致力于推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由過去棕色或黑色的發展模式變為現在的綠色發展模式。如今,生態環境治理已經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全球應該達成一致共識。云南普洱的綠色發展模式正好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生動、鮮活、十分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樣本。
普洱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是非常好的例子,取得了讓人驚嘆的成就,我要恭喜普洱人民。但當前,全世界范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一定阻力,比如美國退出了《巴黎協定》。世界都在討論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要在2050年之前完成,但是我們還沒有作出足夠的努力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作出了很多可喜的努力,展現出了領導人的擔當與智慧。
最后,基于我跟中國的接觸,提出兩個建議:一是希望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必須要建立起一個國際平臺,普洱的這些經驗要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這些國際組織,都可以推廣普洱的一些經驗,推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是樹立綠色思維方式和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綠色經濟需要有綠色發展理念、思維方式的引領。公眾的綠色和環保意識需要提高,通過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宣傳,去傳遞綠色發展理念。用綠色發展理念去武裝和改造大家的頭腦,擁有綠色頭腦,就會樹立起綠色發展意識和理念。我們要有綠色之心,要慢慢地通過對話討論激活我們的綠色之心,樹立起綠色發展的思維。
加強荒野生態保護,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萬斯·馬丁:非常感謝論壇組織者邀請我參加本次會議,我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在我看來,對大自然的保護是我們應追求的最終目標,這體現了我們對自然的尊重。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發展模式確實創造了世界經濟的奇跡,但是有些東西我們還是忽略了,而且是失去了。我們失去了對自然的尊重,或者說對荒野的尊重。
對于如何更有效地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我的觀點就是要通過保護荒野來保護野生環境。事實上,對大自然的尊重已經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當下,我們確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并不僅僅是人類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也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保護野生環境不僅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是很有現實必要的,這表明我們對待自然生態的價值觀,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環境保護機構致力于去實現的價值觀。保護自然環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要建立起一些警戒線的標準(就是所謂生態紅線區),處于這些紅線的區域是有著嚴格的生態保護限制的,這就顯示了我們對于自然的尊重。中國已經開始了這樣的行動,這不是美國的行動,不是英國的行動,這是中國特色的。
中國還有很多荒野,當你到中國的荒野進行體驗,那將是非常神奇的,他們會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得到了改變,變得不同了,因為他們有時間去了解他們到底從哪里來,他們的家鄉是在哪里。
最后,我想回應一下許嘉璐先生的話,許先生對自然懷有真摯的感情,這表現在我們對地球的承諾上,這不是陳詞濫調,地球母親誕生了我們,我們對她有責任、有承諾,我們需要保護荒野,通過保護荒野而構建美好未來,因為這是我們必須去做的,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中國范本
愛德華多·摩納哥: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對過去粗放型、高污染、只注重數量增長的短視型增長方式的重新定義??沙掷m發展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多維度的發展方式,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多種發展因素。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不僅僅在理論上繼承和發展了“可持續發展”這一先進的發展理念,并且也在實踐這一理念。在全球日益重視生態文明、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這一先進理念的價值顯得更加有前瞻性。
在今天論壇會議的視頻中,普洱已經展示了自己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一些實際做法,這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當我們聯想到這些問題的時候,這些視頻可能會有更深遠的影響。普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負責任的環境管理會有助于經濟增長這個道理。目前,中國國內已經擁有了一些專業技術的積累,而且能夠整合這些專業技術,并且可以將這些專業技術進行出口。特別是在2016至2019年之間,中國已經參與到包括 “中國和荷蘭竹業發展計劃”在內的一系列有趣的計劃。中國正在進行融資,并且已經提供了一些專業技術。在這個項目中,中國的合作方,諸如肯尼亞、烏干達等國家能夠最大程度地去釋放他們增長的潛力,這個事例說明了中國在促進綠色增長中已積蓄了一些有益經驗。
在我看來,中國的一系列舉措都是在越來越多地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把它納入到政策制定之中。我覺得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的有些方面非常成功,中國綠色發展模式的獨特之處在于中國設計了一個宏觀的框架和視角,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部署,這很有智慧和遠見。在每個政策領域中,都會有一個專門的委員會,這個委員會通過盡職調查,來調查每一個政策,每一個提議,如果是國家委員會,會調查每一個政策是否符合政府指數的要求。同時,綠色文化、生態文化也非常重要。它能夠提供一個價值體系,這個體系能夠契合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并且把這種傳統變得可持續,所以我們在學校教育需要大力宣傳綠色發展的理念。
在今天的論壇會議中,有的研究者討論到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這是非常重要的指標,能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衡量發展狀況,幫助我們去了解自己處于什么位置,值得我們借鑒。
破解生態危機呼喚生態文明
樊美筠:進入21世紀后,生態災難模式已經開啟,且呈不可逆轉之勢。美國學者比爾·麥吉本指出,人類及其他物種賴以棲居的地球已經從Earth變為Eaarth。在麥吉本的《Eaarth》一書中,他指出,現在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已不再是以前那個藍色的對生物友好的宜居之星球(Earth),而是一個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完全不宜居的地方——“Eaarth”。
美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領軍人物、著名思想家大衛·格里芬博士認為,生態危機比核危機更為可怕,他說:“幾十年以來,我們都認為我們的文明會被核戰爭毀滅,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但生態危機甚至更為嚴重。為什么?因為核冬天是人們做某事的結果——如果他們想發動核戰爭。但生態危機無需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就能終結文明:我們可以僅僅通過繼續‘一切照舊’就能終結文明’。” 因此,美國生態學者柯布博士將它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
時代呼喚生態文明,而生態文明則需要一種新的哲學范式的支撐。這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有機哲學將為我們反思現代西方工業文明、建構全新的生態文明,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這也是為什么柯布提出“中國是世界上最有希望實現生態文明的地方”這一觀點的原因之一。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只要經過適當的闡釋和創造性的轉化,“它們就能對當前世界產生巨大作用。它們并非進步之敵,而是一些不可或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柯布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盡管被壓抑了近一個世紀, 但依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2018年,中國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足見生態文明已被提升到中國國家戰略的高度。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刻不容緩,而且已是大勢所趨。
責編/孫垚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