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學科發展進入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學科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入決勝期的大背景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步伐也在加快,社會保障學科建設進入繁榮發展期。
社會保障理論學術平臺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2月正式成立的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是全國社會保障領域專家學者的聯合體和學術共同體。該學會搭建的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全國社會保障教學研討會、全國社會保障青年學者論壇、中國養老金高峰論壇等一系列平臺,為社會保障界的學術交流創造了條件。2017年1月創刊的《社會保障評論》,是全國唯一進入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社會保障期刊,填補了社會保障領域沒有核心期刊的空白。2005年由中國學者聯合日本、韓國學者發起創設的“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已在中、日、韓成功舉辦了13屆,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交流機制。
社會保障理論研究走向繁榮。這主要表現為一些重大理論與政策問題受到空前關注。伴隨社會保障改革從試點進入成熟、定型發展新階段,急需對中國社會保障的發展道路、價值取向、目標追求、體系建構與行動方案進行深入研究。過去5年,各種觀點紛呈,著述豐富。特別是《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等年度報告的出版,對社會保障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促進學術界在社會保障發展理念是基于互助共濟還是個人主義、是基于社會公正還是效率優先等問題上增進了共識。被中宣部、教育部列入重大項目的社會保障課題達50多項,一大批研究成果被立法與改革方案吸收。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制定慈善法以及具體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案的背后,均有相應的理論學術成果支撐。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從以定性研究為主走向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精算技術、模型應用開始進入社會保障學術領域。
社會保障專業發展更加理性。近5年來,高校社會保障專業師資隊伍持續壯大,每所辦有社會保障專業的高校平均有9名以上專任教師,師資的學歷與職稱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同時,社會保障專業發展更加理性。在教育部備案和經審批可以招收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的高校中,近幾年有18所高校已不再招生,部分高校的社會保障專業碩士點、博士點被并入行政管理等專業,辦學數量在收縮。這并不意味著對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減少,而是對以往一些高校在不太具備條件的情況下盲目上新專業的糾偏。師資隊伍不斷壯大與招生規模有所縮減,反映的正是社會保障學科建設與發展更加理性。
在肯定社會保障學科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這一學科建設的目標還不清晰,理論研究水準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社會保障專業起步較晚,加之沒有經歷過從培養本科生到碩士生再到博士生的成長過程,這種跳躍式發展使學科存在先天不足:專業屬性不夠清晰,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模糊。有的高校社會保障專業完全依附于公共管理專業或人力資源、商業保險專業,其課程體系亦被所依附的專業侵蝕,畢業生大多從事非社會保障專業工作。這種狀況若持續下去,將難以形成成熟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也難以擔當起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提供足夠人才支撐的重任。另一方面,在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存在人文關懷與公正意識薄弱、對計量技術的迷信與忽略并存、應用性對策性成果多而基礎理論成果少、盲目跟隨西方、有中國特色的重大成果不多等問題。這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所經歷的全面而深刻的變革顯然不相匹配。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