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改革開放40年 > 正文

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經驗(2)

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變化

40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體現在它推動我國實現或正在實現的5個方面的重大轉變。

第一,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正是由于有了這個轉變,才迎來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

第二,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就在農村和局部地區鋪開,農村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農產品日漸豐富,但城市經濟因延續計劃管理體制未見大的起色。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此后,經過不懈探索,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四梁八柱。同時,要求圍繞這些主要環節,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任務,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歷史性地明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認可,也是使市場經濟規律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重要里程碑。無疑,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偉大創舉,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三,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全方位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1979年初蛇口工業區設立,到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從1984年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進一步對外開放,到1990年中央推進形成了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流域開放帶,這一階段的對外開放,引進了大量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使國內商品市場豐富和繁榮起來,使市場因素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力沖擊了計劃經濟的藩籬,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擴大,由沿海地區迅速向內陸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吸收利用外資實現新發展,規模和質量全面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不僅僅局限于引進來,更提升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亞投行的設立、G20峰會的召開都表明,中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

第四,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時,鄧小平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鄭重地提了出來。1999年3月,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能夠從根本上保障經濟社會在穩定的環境下順利發展。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全面走向法治社會,必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楊子璇(實習)]
標簽: 40年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