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內高校的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一些突破,但仍然存在“單科生”思想、目標模糊、導師缺乏等問題。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和方法,但以專業基礎為根本,鼓勵不同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創新思維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研究生 跨學科 創新人才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的意識、精神、思維和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創新人格,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取得重要成果,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某一工作上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較大貢獻的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強調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
科學技術史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的創新往往在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取得突破,技術創新往往需要多學科的融合。因此,跨學科的協作和結合是當代科技創新的必然趨勢。研究生相對于本科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基礎,所在的環境是科研資源相對富集的科研院所,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群體。在我國現行教育制度下,參加高考進入高等學府乃至選定專業后,本科生對專業性質和內容不完全清楚,研究生階段正是按照學習興趣進行選擇的一次重要機會,所以跨學科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難點
雖然近年來國內外在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嘗試和努力,并初步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培養模式,如跨學科學分制模式、創新平臺模式、科研項目模式等。然而,各類模式在我國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單科生”思想根深蒂固。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首先應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上有所突破,改變長期以來的“單科生”教育模式。在現有的高等學校教育模式下,學生升學后學習方向的總體趨勢是單一專業,而對專業交叉或跨學科領域往往涉及較少。同時,我國高校施行的學生制度與發達國家高校的學分制度仍然有較大區別。首先,必修課程學習任務重,學校對學生必修課成績要求高,如此指向性的管理規范難免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影響;其次,相同課程授課教師少、授課形式和內容相似度高,不少高校對課程所使用書籍有明確選定,限制了跨學科、創新思維發展;最后,選修課選擇性少,課程難度或獲取高分難易程度往往成為學生選課的首要因素。
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跨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體系的課程,對于一些個人科研目標不清晰的學生,很難建立個人可行的科研計劃。同時,由于求學階段的學生對社會需要并不了解,如果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往往會出現課程選擇的盲目性,容易造成涉及廣、不夠深的狀況,所以需要對跨學科研究生設定準確的培養目標。然而,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往往是空白區域,沒有以往的教學經驗或者社會反饋數據可以借鑒,在這種條件下所制定的培養目標難以準確定位。
跨學科導師需求難以滿足。教師一直是人才培養中的關鍵因素,在跨學科教育中,導師的作用尤為突出。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的科研計劃、學術論文往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因此,在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中,首先,要求導師有跨學科教育的思想意識和學科背景,在對學生的指導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向跨學科領域或者交叉學科領域指引,激發學生積極性;其次,對這些研究人員的學術評價、職務晉升、個人待遇方面,要根據其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政策。現階段,高校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導致此類教師資源缺乏。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高校是知識創新系統和知識傳播系統的主力軍,同時也是社會科研資源富集區域,因此,高校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培養跨學科創新型人才。筆者所在單位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這些年圍繞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對跨學科創新人才培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設置跨學科專業,設立交叉學科學位授權點。為了更好地培養跨學科人才,西安石油大學結合自身學科設置特點,根據目前石油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和需求,敢于突破常規,在國內率先設立“非常規油氣工程”專業,并鼓勵招收具有地質、化學、機械等非石油學科背景的學生報考,以實現跨學科間的知識交叉融合,從而解決非常規油氣此類交叉學科領域的科研難題和人才需求。
明確目標定位,改善培養模式。為了明確跨學科研究生目標定位,學校鼓勵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導師跨院系招生,并鼓勵不同院系老師合作承擔和完成相關項目。這樣一來,導師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給予學生不同的指導,而在日常組會交流討論時,不同目標、不同背景的導師和學生又能定期進行探討。這一方面使得項目能夠高效、高質完成,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傳統的單一學科背景下學生的潛力發揮與能力培養狀況。
優化課程設置,改變選課思路。除了專業要求的既定學位課(必修課)外,根據課題的需要,專業課(選修課)均由導師和學生協商自主選擇,且學位課和專業課的比重基本持平,并增加部分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程的學分,部分專業邀請其他院系的老師來教授。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選課的積極性,且有導師的指導,選課更有針對性,使得課程設置更加靈活,學生的選課思路也發生了改變,興趣得到滿足。
優化導師結構,開展“雙創”活動。近些年來,學校從企業和研究院引進了大量不同背景的技術專家和業務骨干,他們具有豐富的現場經驗。通過將其“混編”至不同課題組,使其經驗與校內教師所具有的扎實理論相結合,相得益彰,從而使得導師結構進一步優化,為跨學科研究生培養奠定了基礎。另外,學校響應國家“雙創”號召,設立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并對于跨學科、跨院系的學生項目給予優先大力支持,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跨學科機制的完善。
鼓勵跨學科交流,構建跨學科協同創新中心。學校與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建設多個系統創新中心,如與中國石油大學等14家單位共建非常規油氣協同創新中心,與中國石油總公司建立CNPC石油鉆井信息應用技術中心等。以協同創新中心為“點”,以“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為“線”,以企業工程化應用為“面”而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依托油田企業,通過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和科技資源的匯聚,建設交叉學科復雜油氣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示范基地,構建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
加強跨學科研究生實訓培養,建立聯合培訓基地。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堆砌和積累,而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訓,需要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應用。因此,建立跨學科研究生實訓基地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西安石油大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分公司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建陜西省油氣鉆采與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都為創新人才實習提供了良好環境,使得創新人才對現場實際應用有更好的適應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離不開學校、導師和研究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只要充分把握課堂教學和科研實踐規律,不斷適配和調整,終會形成完善的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從而滿足我國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作者為西安石油大學副校長、教授)
【注: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014M15)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基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Sgh14062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周葉中:《科技創新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跨學科培養》,《中國高校科技》,2011年第3期。
②張山林:《跨學科研究生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中國電力教育》,2012年第4期。
責編/溫祖俊吧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