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創新引領發展,著力激發社會創造力,整體創新能力和效率顯著提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已到了只有依靠創新才能持續發展的階段。我們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形成多主體協同、全方位推進的創新局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實施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改革科技管理制度,擴大科研機構和高校科研自主權,在基礎和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一些領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躍升。我國已成為全球高質量論文第二大貢獻國,專利申請和授權量位居世界第一。以企業為主體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出臺激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據有關機構統計,2017年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二。積極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建設,支持北京、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新設14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帶動形成一批區域創新高地。廣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普惠性支持政策,各類市場主體增加70%以上,創新創業載體規模持續擴大,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創業投資市場。國際一些權威機構認為,近年來中國的創新能力快速提高,創新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四)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發展動力不斷增強。五年來,我們注重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國資國企改革方面,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兼并重組、壓減層級、提質增效取得積極進展,資本運營效率顯著提升,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在金融財稅等改革方面,全面推行財政預決算公開,構建以共享稅為主的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格局,啟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大幅增加、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三分之二;基本放開利率管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推動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強化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在教育改革方面,穩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完善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機制,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在社會保障改革方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出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方案。在醫療衛生改革方面,圍繞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推進綜合改革,2017年底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已取消藥品加成,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已推廣至全國338個地市。在農村改革方面,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構建起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河長制和湖長制等“四梁八柱”。其他領域改革穩步推進。
(五)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著力實現合作共贏,開放型經濟水平顯著提升。面對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思潮抬頭,我們推動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幾年來,我們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與沿線國家戰略對接、務實合作,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一大批重大標志性工程落地,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越來越緊密。針對我國進出口增速持續下降的嚴峻挑戰,從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規范收費、貿易便利化、外貿管理改革、支持新業態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和優化結構的政策措施,進出口逐步回穩向好、2017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對外貿易加快向優進優出轉變。在上海等省市設立11個自貿試驗區,在改革創新上率先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深化外資管理體制改革,努力營造更有吸引力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外商投資由審批制轉向負面清單管理,限制性措施削減三分之二。聯合國貿發會議《世界投資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在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中始終保持在前三位。世界銀行《2018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2013年到2017年,我國的評價排名累計前進18名,在開辦企業和企業納稅方面的效果尤為突出。在全球跨國投資增長乏力、國際引資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我國利用外資規模保持穩定,外商投資結構優化。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技術合作、市場開發合作,拓展全球產業鏈布局,我國已成為對外投資大國,2017年對外直接投資1201億美元。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啟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重要步伐。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不斷提升,在有力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促進世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六)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戰略,著力推動平衡發展,新的增長極增長帶加快成長。著眼增強發展協調性、拓寬發展新空間,在繼續推進東、中、西、東北地區“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的同時,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了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堅持以“一帶一路”建設引領沿海、沿邊、內陸地區發展,實現對外開放與國內區域聯動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設立并規劃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綠色生態走廊、綜合交通體系、沿江產業布局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制定實施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新一輪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促進中部崛起“十三五”規劃,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出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政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我們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大幅放寬城市落戶限制,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城鎮常住人口。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注重中西部地區城鎮化,加強對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鼓勵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引導農民就近城鎮化。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新型城鎮化對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的帶動力。經過努力,城鄉區域發展的整體性、聯動性、協調性顯著增強,互動疊加效應逐步顯現,發展差距趨于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