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發土豆”到“鍵盤蝦米”
在傳播學理論體系中,“議程設置”“沉默的螺旋”“兩級傳播”“魔彈論”“電視人”和“容器人”等學術名詞貫穿書林文海。在電信傳播時代,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依舊存在,“魔彈論”“皮下注射論”等傳播術語有了更精辟的注解,新媒體的經濟功能較之傳統大眾媒體有過之無不及,傳播生態發生著乾坤顛倒驚世駭俗的變化,新一代“網絡人”正在龐大起來,“QQ人”“微信人”現象值得傳播學者和社會學者好好使用未來學視角,與大眾傳播時代滋生的“電視人”“容器人”加以比較分析,提煉總結新媒體浸潤時期的社會文化現象。如果說“電視人”是典型的“沙發土豆”,那么“網絡人”則是鮮蹦活跳的“鍵盤蝦米”,“QQ人”無疑是行蹤飄忽的“蛐蛐幻影”。
“電視人”和“容器人”是大眾傳播環境中的衍生物,該概念強調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個人社會化和人格形成過程的影響。“電視人”指的是伴隨著電視的普及而誕生和成長的一代,他們在電視畫面和電視音響的感官刺激環境中長大,是注重感覺的“感覺人”。“容器人”是指在大眾傳播特別是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現代人類,孤立的、封閉的內心世界類似于一種“罐裝”的容器。為了擺脫孤獨狀態,“容器人”希望與他人接觸,但只是停留在容器外壁的蜻蜓點水,而不愿意深入彼此的內心世界。
“電視人”收看電視往往是在背靠沙發或倚靠床頭,拿著搖控器,蜷在沙發上,吃著土豆片,眼睛跟著電視節目轉,跟著熒屏的狹小畫面搖頭晃腦沉湎其中,像一枚土豆在沙發中晃來晃去,“沙發土豆”形象描述了孤獨封閉、缺乏現實社會互動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電視人”“容器人”,逐漸養成了靜閉、內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漠視社會發展變化,社會責任感弱化。
筆者多年從事電信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在借鑒大眾傳播學時代獨有的“電視人”“容器人”等的基礎上,認為有必要對互聯網時代的“網絡人”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手機人”“短信人”和“微信人”等的年齡性別、心理特征、意識形態、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社會影響等展開全面立體的剖析,深入探索“網絡游戲癡蟲”“QQ癡蟲”和“短信癡蟲”的文化屬性、地域分布和人群特點。筆者形象地將“網絡人”和“QQ人”描述成“鍵盤蝦米”和“蛐蛐幻影”,受到大多數人認同。
鍵盤蝦米。鍵盤蝦米描述了沉湎于互聯網生態的那部分人,“兩眼不問窗外事,一心盯著大熒屏”,佝僂著身軀,像極了弓背的蝦米,兩手伸出的十根手指,如同蝦須不斷觸碰敲打著鍵盤,活脫脫一幅“鍵盤蝦米”寫生畫面,與“沙發土豆”遙相呼應。④
上世紀70到80年代日本學者林雄二郎和中野收提出的“電視人”和“容器人”概念,是指過度沉迷于電視媒介所營造的媒介環境中而與現實世界隔絕的社會病理心態——媒介依存癥?;ヂ摼W時代的媒介依存癥候群,即是“網絡人”,這是由互聯網所營造的獨特“擬態環境”所成就的。
“網絡人”與“電視人”和“容器人”有一定的共性,都對當前的媒介形式存在很強的依賴感,特指產生和存在于網絡社會,將網絡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對網絡具有特別的依賴性,且精神交流主要依靠網絡來實現的網民群體,表現出網絡成癮、雙重身份、人際關系障礙、性格異化、迷失自我、道德失范。
蛐蛐幻影。“蛐蛐一響,魑魅魍魎”?;ヂ摼W技術伴生的QQ微信傳播,演變出“蛐蛐幻影”——QQ人微信人。準確的說,QQ人微信人亦是網絡人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蛐蛐作響的神幻莫測小企鵝身后,在標刻著個人風格的真幻畫面后面,顛倒著晝夜黑白善良邪惡,演繹著人間天堂喜怒哀樂,潛伏著謊言欺詐驚魂掠魄,變幻著男女老幼人鬼仙獸。
QQ傳播微信傳播是凝聚中國人智慧的創舉,是中國人在互聯網領域的一大創新,是電信傳播中獨具中國特色的傳播手段。在“網絡人”“微博人”和“短信人”之后,與“電視人”“容器人”有著高度關聯度的“QQ人”“微信人”等新新人類,因為QQ傳播、微信傳播的高度發達而為人們矚目。
“QQ人”“微信人”指的是深深陷入到QQ和微信世界里面不能自拔的極端人群,他們離不開這種即時傳播工具,時刻不停地發布與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時刻不停地關注著QQ群微信群的各種反應。QQ微信使人產生心理依賴和精神麻木,“QQ人”“微信人”拒絕客觀事實,很難把信仰投入到既有的社會價值信念中,追求與他人的差異,越來越關注自我,在自我的感覺中尋找價值,活在一個可以自由表達意志的虛擬世界。
QQ人經常無意識地在腦子里聽到一種短促的咳嗽聲便激動不已,即使走在大街上,只要聽見“蛐蛐”叫聲,QQ人會不自覺地四處搜尋那圍著紅圍巾的胖企鵝。“QQ人”“微信人”的大部分時間和精神世界已經為虛擬社會所左右所控制,QQ和微信已經完全融入了日常生活,成為不可割舍的一種習慣。QQ群微信朋友圈的留言轉發的帖子就是至理名言,以至于影響到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波及到整個人生態度和生活軌跡。
從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傳播變遷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傳播,從“電視人”“容器人”發展變遷到“網絡人”“微博人”“短信人”“QQ人”,電信傳播時代與大眾傳播時代的傳播手段、傳播形式不可同日而語。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時空”。“網絡人”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網絡關系和網絡交往,夜以繼日呆在電腦熒幕和手機屏幕前面,像一只大蝦般弓著身軀,兩眼直勾勾盯著屏幕,十個蝦須跟著場景的變換忙不停休敲擊著鍵盤,一呆就是連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上百個小時。“網絡人”對網絡有著極強的依賴性,情緒會隨著網絡游戲等場景而起落,是封閉與開放的矛盾體,即將自己封閉在開放的網絡世界里,信馬由韁,自由無度。
“網絡人”模仿性強,不負責任,不擇手段,不考慮后果(網絡犯罪手法超乎想象)。“網絡人”常??仗摗⒐缕В灰x開網絡世界,就覺得全身心一片空白。“網絡人”往往漠視社會,對各種人和事漠不關心。我國的多處網吧發生兇殺案件時,當事網吧的“鍵盤蝦米”熟視無睹,令人寒心。玩手機導致親情離散孩兒走失喪生溝壑場景頻頻曝光,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很大比例來源于“手機控”。2016年,浙江全省因交通事故死亡4187人,因機動車駕駛人違法行為造成事故的死亡人數占交通事故死亡總數的82%,其中開車使用手機、分心駕駛等影響安全行為共導致交通事故死亡1855人,占交通事故死亡總數的44.3%。歐美學術機構研究數據認為,開車打電話導致事故的風險,比通常情況下要高出4倍,其危險程度不亞于酒后駕駛,甚至在結束通話后的10分鐘風險仍然很高。2015年,福特汽車委托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開車過程中,59%的中國車主會看微信,31%的人玩自拍,36%的人會刷微博。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