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而民族地區人才培養作為人才強國戰略的攻堅部分,對于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貫徹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強教育資金保障,壯大民族人才師資隊伍,加強我國民族地區人才培養。
【關鍵詞】民族地區 人才培養 區域協調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工作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為我國未來五年甚至更遠的階段,指出了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明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學懂弄通上下功夫,爭取做到學做結合,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基礎。針對當前重之又重的人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高度重視,指出“治國之要,首在用人”,并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傳達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想。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也從戰略高度強調了人才工作建設的重要性,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工作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是促進文化教育領域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這些都是指導我國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方針。
目前我國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歷史使命,發展教育事業、重視人才工作、建設人才強國是我國當前需要完成的重要目標和任務,而搞好民族地區的人才工作,加強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是實現前述目標和任務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我國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工作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層教育條件仍需不斷完善。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水平、教育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教育條件較為落后,主要表現為基礎設施不完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陳舊,城鄉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且基層教育的教師隊伍呈現出老齡化趨勢。
學生對外交流語言環境障礙問題凸顯。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交流、工作、學習過程中多使用本民族語言,學習和使用漢語的語境較為缺乏,造成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尤其是在鄉村的青少年,漢語水平偏低。這不僅給少數民族學校的授課帶來了困難,也阻礙了少數民族學生與外界的交流。
教育教學創新改革力度仍需加大。一般來說,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所限,學校布局呈現出較為分散的特點,不利于進行規模辦學。也正是因為這樣,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提供的各項教育政策支持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及發揮。
師資力量仍需加強。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水平較低,導致教師待遇較差,自愿到少數民族地區任教的教師不多。另外,由于語言溝通上的限制,只有少數教師有資格、有能力到少數民族地區學校任教,一位老師同時教數門功課更是普遍的現象。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范教育水平較發達地區偏低,因此培養出來的教師水平也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
高層次領軍人才缺乏。在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中,高層次領軍人才資源仍較缺乏。這主要是因為對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以及人才強校戰略沒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同時也因為民族地區教育資金和教育資源匱乏,難以吸引人才。
課程設置仍需不斷優化。民族地區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主要指的是課程科目設置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課程設置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小學。當前我國大多數學校,為了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通常在幼兒園或小學階段就設置英語、美術、音樂、思想品德等全面發展課程,但是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專業老師的缺乏,可能整個小學期間或者中學期間都不會開設相關課程。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創新培育民族地區人才的路徑
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人才工作的精神、指導思想和重大方針、政策,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體現出來的人才戰略思想基礎上,針對我國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亟需解決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要培育民族優秀人才,可以從幾個方面創新路徑。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進行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時,要把握民族地區特色,在民族地區現有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時要堅持國家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整體方針、政策和指導思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貫徹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改善民族地區教育環境。要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環境,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在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物理環境上進行改善;二是通過政策傾斜、政策補貼、政策優惠等措施,對教育軟環境進行改善,從而整體上實現各民族之間的教育平等。
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提供教育資金保障。針對民族地區內部在短期內難以解決資金問題的現狀,國家需要對其提供支持,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使得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資金得到保障。另外,僅靠國家財政支持并非長久之計,更重要的還是要發揮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采取措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爭取早日達到充分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物質水平。
推進內地民族班混班教學制度,擴大民族學生的對外交流。之所以出現民族地區學生對外交流障礙,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缺少漢語交流語境和對外交流途徑。通過內地民族班混班教學,可以促進和增強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之間的交流,鼓勵漢族學生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幫扶,最終解決語言障礙問題。
加強少數民族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升學校教育等級和水平。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一些民族地區學校的設置并不符合學校建設的標準,比如學科設置不合理、師資配備不齊全、課程設計不科學、教學設施缺乏等。對此,應加強少數民族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升學校教育等級和水平。
創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壯大民族人才師資隊伍。高層次人才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創造良好的人才培育氛圍,使優秀民族人才工作在科學引領和良好環境中開展,是必要的。
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工作難以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優秀的人才培育者。因此,可以建立專門體系對民族教育人才進行培育,讓其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學有所成后回到少數民族地區任教,從而培育更多的優秀民族人才。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
【注:本文系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高等教育評估認證制度下的院系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6JGZ1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沈榮華:《習近平人才觀的核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民論壇》,2017年第15期。
②唐國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教育改革發展》,《現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11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