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外經驗> 正文

如何跨越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關口

——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的歷史經驗及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新時代,中國如何提升自身的經濟發展活力,如何成功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成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世界歷史上,經濟轉型對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國家治理》周刊編輯部選取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四國的經濟轉型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參考和借鑒。

美國經濟轉型的歷史經驗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在全球GDP的比重一直位于榜首。在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美國經濟經歷了多次轉型。從工業革命蒸汽時代到第二次產業革命的電氣化和大工業時代再到信息化和高新技術時代,美國把握住每一次產業技術變革的機遇,不斷地推進美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和發展。

美國經濟第一次轉型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開始從純粹的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型

1825年,美國人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程技術,建成了伊利湖運河。1828年,美國開始修建巴爾的摩至俄亥俄的鐵路。隨后的10多年里,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城市之間,都開通了短途鐵路線。1844年以后,美國開始對外擴張,在中國和日本等地取得若干通商口岸經商的特權,在東亞地區站穩了腳跟,隱約顯現出“太平洋國家”的模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最具本質性的轉變,就是其工業的進步。到1861年林肯就職總統時,美國投資于工業、鐵路、商業和城市房地產的資本,超過了全部農場和種植園的價值。這一事實宣告:在美國,工業已戰勝農業。

圖像 1

美國經濟的第二次轉型發生在第二次產業革命期間

1871年,費城舉辦了世界博覽會,展示了美國最新科技成就。在此后的幾十年里,美國科學家們以極高的效率繼續著他們的發明: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1879年第一輛汽油驅動的汽車出現;1880年愛迪生建造了第一條電氣化鐵路;1886年自動排字機出現;1888年谷物收割機和捆禾機出現;1891年自動電話交換機出現;1891年紐約至芝加哥的電話線路開通。這些科學領域的革命性成就,使美國經濟和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當美洲大陸上其他地區的經濟與社會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農耕方式時,美國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實現了機械化。

美國經濟第三次轉型步入了電氣化和大工業時代

電氣設備、內燃機、無線傳送動力、無線電廣播和飛機的發明,在技術上引起的帶有根本性的發展,對社會的進步具有更大的意義。這一切新的技術成果具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極大地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知識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這個時代積累財富的速度和力度,使以往任何時代都相形見絀。單單在1925年,私人申報從租金、利息和紅利得來的收入,就從上一年的59億美元跳升到82億美元,僅僅增加的部分,就相當于美國革命時期國債的25倍。

美國經濟第四次轉型是基礎設施現代化與鄉村電氣化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導致美國有近五千家銀行破產、金融體系幾乎癱瘓、國民凈收入大幅度下降。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開始實施“羅斯福新政”。羅斯福創建大型國有銀行、大力進行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建科羅拉多運河、密西西比河防洪堤、成立“農村電氣化管理局”等,迅速地推進了美國鄉村電氣化建設。值得學習的是,在推動鄉村電氣化和興建公共設施的過程中,美國大量地引入了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制造業、農業、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

美國經濟的第五次轉型是從生產性經濟到消費性經濟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美國開始轉向高新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來謀求經濟的復蘇和繁榮。美國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和金融自由化程度均較高的發達國家,它經濟轉型主要依靠市場的選擇,通過市場競爭,對企業和產業進行優勝劣汰,從而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其中,納斯達克、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等資本市場讓美國成為了高新技術產業創業者的搖籃。這些機構或企業對中小企業或高新技術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反過來,這些企業或高技術產業的健康發展也回饋了投資者高額的利益回報。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1990-2010年,美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率在逐年下降,從1991年的26.69%下降到2009年的19.61%。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從1990年起就超過70%,并且一直上升,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78.82%。由以上數據可知,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遠遠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美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強國,美國一直奉行高科技引領經濟轉型的戰略理念。通過立法手段,從1980年以來,先后創立《拜杜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小企業技術創新進步法》《國家合作研究法》以及《經濟間諜法》等多部法案。通過這些立法措施,美國希望實現大學、研究機構、政府和產業界三者的緊密結合。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硅谷、波士頓128公路地區和北卡三角科技園。此外,美國通過制造業振興計劃,保證技術密集產業優勢。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先后制定了《先進技術計劃》《先進制造技術計劃》《集成制造技術路線圖計劃》等制造業振興計劃,將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到信息產業和高科技研發,確保在電子、信息、航天等技術密集型產業上具有絕對優勢。2011年6月,奧巴馬政府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主要關注機器人、先進材料等國家安全關鍵領域。2012年2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出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提出美國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和舉措。2017年,特朗普政府制定的《2017國家安全戰略》中強調了要保持美國在研究、技術、發明和創新上的優勢,促進和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創新基地。

此外,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宏觀政策保障經濟轉型的順利進行。一方面,通過財政支持提高轉型時期社會的福利保障,完善緊急救援措施,保障經濟轉型期的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針對社會結構不穩定的因素建立相應的特殊性政策。比如,建立預警系統,通過提前規劃,留出充足時間給工廠進行關閉或轉移,避免工人的人心浮動、驚惶不安;又如,設立社會保障和救濟專型基金,以幫助失業工人渡過困難時期;再如,為了調整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和提高工人在新興產業中的就業機會,美國政府加強對工人的職業技術培訓。

日本二戰后四次經濟轉型

二戰期間日本經濟受到重創,戰后日本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奠定了以后高速發展的基礎。在二戰后的50多年間,日本共完成了四次經濟轉型。

圖像 2

1945-1955年的第一次經濟轉型,從一切靠進口向“出口導向型”轉變

在國家戰略上,實施“貿易立國”戰略。這次日本經濟轉型的動力因素源于朝鮮戰爭的外需拉動。

二戰毀滅了日本 42%的國民財富,日本國內經濟處于崩潰邊緣。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日本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由于日本離韓國很近,日本成了美國的軍事基地和軍需物資供應地。日本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適時提出外需主導型戰略。在產業結構上,基于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及需求狀況,重點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輕型機械工業等。通過戰時軍需,日本迅速地賺到了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迎來了消費景氣和投資景氣的“雙景氣”現象。

1955-1972年的第二次經濟轉型,從出口拉動向“消費主導轉型”轉變

在國家戰略上,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次日本經濟轉型的動力因素源于“消費者革命”的內需拉動。

日本在經歷了一段經濟高速增長期后,陷入了低福利、低產業結構和高外貿依存度的“兩低一高”發展困境。面對產能過剩,日本經濟學界圍繞如何評價日本經濟增長能力展開了爭論。1960年,新上任的首相池田內閣,采納了經濟學家下村治的建議,宣布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其主要內容是:在10年(1961-1970)內,以“高速增長、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業”為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增長;計劃10年后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及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倍以上。為此,該計劃提出了5個中心議題:充實社會資本;引導產業結構高級化;促進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興科學技術;緩和雙重結構和確保社會穩定。該計劃實施后,日本經濟實現了“黃金18年”的發展時期,被西方學者認為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1973-1985年的第三次經濟轉型,從勞動、資本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型

在國家戰略上,實施“技術立國”戰略。這次日本經濟轉型的動力因素源于國際石油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的壓力。

在經歷過高速增長期后,日本經濟逐步進入平穩增長階段。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圍內發生的幾件大事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兩次經濟危機”和“兩次石油危機”充分暴露了日本經濟的脆弱性。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交織迸發,迫使日本改變原有依賴進口廉價能源的發展方式,將產業結構向節能型、技術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型轉變。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一方面鼓勵壟斷資本擴大資本輸出,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車、電子、精密機械、航空、原子能等工業部門的發展。不斷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努力邁向“自立自主技術時代”。

1985年至本世紀初的第四次轉型,推動以“成本主導型”產業轉型升級

成本主導型產品,是從消減成本入手,降低造價,最終實現價廉物美特色的強競爭力產品。在國家戰略上,日本實施“IT立國”戰略。這次轉型源于“廣場協議”后日元升值的壓力。

1985年“廣場協議”后,日元在不到6年的時間內升值了4倍,這意味著日本國力膨脹了4倍,人均收入增加了近4倍。迫于日元的升值,日本一方面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進行海外投資擴張。其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以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為主導。在文化產業方面,1995年日本確立了“文化立國”方略,以日本文化廳所確立的《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為正式啟動標志。在信息產業方面,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IT基本法》、制定《e-Japan 戰略》、提出五年內把日本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 IT 國家”的戰略目標。經過五年的努力,信息產業成為日本第一大產業部門。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盈盈
標簽: 關口   戰略   升級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