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下,我國基礎研究將迎來新的璀璨征程,要悟透中國基礎研究的時代特征、發展道路、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出人意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其發展水平可以用四個“出人意料”加以描述。
學科發展全面加速出人意料。我國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排名2008年為世界第10位,2013年提升至第5位,2017年躍升至第2位。學科按照大類劃分可以歸入四個板塊,均處于全面加速狀態。第一板塊為材料科學、化學、工程科學三個學科,其發展均已處于與世界科技強國總量并行階段,學術產出均居世界第一。第二板塊是由數學、物理、天文、信息等學科組成的數理學科群,其發展亮點紛呈,在幾何與代數交叉、量子信息學、暗物質、超導、人工智能、中微子物理等方面成果突出。第三板塊為大生命科學群,目前呈高速增長態勢。在宏觀生命科學領域,如農業科學、藥學、生物學的發展整體逼近世界前列;分子生物科學布局完成、呈躍動式發展;臨床醫學雖然差距較大,但增速最快,如2017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醫學領域申請量就達5.6萬份;只有少數學科如心理學和行為科學還處于布局階段。第四板塊為地學/環境科學板塊,雖然全球影響力尚未臻一流,但近期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已經處于起飛狀態。
研究品質快速上升出人意料。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高影響力研究工作占世界份額達到甚至超過總學術產出占世界的份額。2013到2014年間,中國C9(九校聯盟)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占比超過日本RU11(學術研究懇談會)的對應占比,并隨后繼續拉大了這一差距。作為研究品質的總體指標之一,我國按學科領域加權的影響力指數(FWCI)從二十年前的0.37增長至2016年的0.94,接近世界均值。
青年科技人才迅速崛起出人意料。從進出中國大陸的科技人才流量來看,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從十年前少數回國的狀況發展到當前出國和回國基本平衡的狀態。“杰青”“卓青”“優青”“青千”“青拔”“青長”“青科”“青托”等青年人才項目申請熱度持續飆升,形成八“青”過海、各顯神通的態勢。人才待遇空前提高,“只有人才強,才能單位強”成為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務實政策。項目主持人年輕化趨勢明顯,如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允許各年齡段的科學工作者申請)主持人的平均年齡近五年每年年輕一歲。
國際社會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期盼出人意料。我國在國際科學合作網絡中已從2009年處于第一近鄰圈的地位上升為2014年的次中心位置。中國已成為各種國際學術會議的熱選會址地。我國的國際科學合作已從應對式的被動合作轉為期盼式的主動合作模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與49個國家或地區的91個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我國主導的“支持科學人才合作,共創一帶一路未來”國際研討會,吸引了3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科研資助機構參加。
有鑒于此,中國基礎研究走入新時代的征兆已經清晰可見:新的學科布局基本完成,有約半數的學科已經達到或接近總體并行的目標;從做大研究規模和學術產出到做強研究質量的轉變已經初見端倪;年輕一代科學工作者將成為新時代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世界各國均期盼中國在參與和引領全球重大科學挑戰方面邁出新步伐。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