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站在人類發展命運的立場上作出的戰略判斷和總體部署,體現了熾熱的民生情懷。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的論述展現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懷。近日,人民論壇編輯部采訪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討論,現將部分專家精彩觀點系列摘錄如下。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喬清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色GDP”概念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論斷。環境生產力論斷確立了環境在生產力構成中的基礎地位,突破了近代意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思想。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習近平同志獨具匠心地通過深入闡發“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來說明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內在關系。他指出,在實踐中對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玉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按照系統工程思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科學論斷,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途徑和思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新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體現著辯證唯物主義的精神,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翟寶輝: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理念與西方工業文明升級在中國現實背景下碰撞的結晶。既是我國傳統產業的升級方向,也是我國生活方式的演化方向;既是我國空間優化的著力點,也是我國資源利用的出發點;既是中國發展的內生要求,也是世界協同的大勢所趨。
責編/孫垚 谷漩(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