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熱點觀察 > 正文

中國“準一線城市”方陣正形成 與一線差距日漸縮小(2)

城市,創造價值

半月談:目前,評價一個城市發展狀況的指標有很多,中國社科院為什么要構建綜合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三大指標體系?

倪鵬飛:總體上說,城市競爭力就是城市創造價值的能力,以及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這個“價值”有兩層涵義,一是當前創造價值的能力,一是未來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

我們構建的三大指標體系中,綜合經濟競爭力是指當前現實的競爭力,從產出的視角,評價城市的經濟規模、經濟增長和綜合經濟效率。采用GDP連續5年平均增量和地均GDP來合成衡量。GDP的增量綜合反映了城市收益擴展的速度及規模變動,克服了增長率在不同規模城市之間可比性較差的缺陷。地均GDP,嚴格講是地均綠色GDP,則綜合反映了單位空間上的經濟收益,以及對土地這一重要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就反映了城市創造和聚集財富的效率。

宜居競爭力主要從投入的視角考察。人的勞動和創造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宜居競爭力決定了城市對于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從而影響城市的產業體系競爭力。根據影響人類發展的因素框架,宜居競爭力由教育環境、醫療環境、安全環境、生態環境、居住環境、基礎設施、經濟環境這7個方面構成。

可持續競爭力是指未來和潛在的競爭力。根據我們多年的研究,可持續競爭力包括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城鄉一體和對外開放6大方面。

“擇良城終老”,何謂良城?

半月談:人們常說“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一座城市的好與不好,每個人都可能有其主觀判斷。在通往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現代化的城市文明可謂是題中應有之義。一座準一線大城市,應該是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倪鵬飛:擇良城終老,“良城”可以體現在8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以人為本是城市發展價值的出發點和落腳地。一些“空城”“鬼城”就是扭曲了這一根本價值的反面典型。在理想的宜居城市里,市民身體健康、精神愉悅、生活幸福、文明和諧;自然環境、基礎設施、政府服務、私人服務的均衡化能確保大多數居民便捷、舒適的享用。二是創業至上的宜商城市。表現為企業的良好發展、廣闊的市場需求以及優越的創業營商環境。三是創新驅動的知識城市。只有創新才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主要表現在知識經濟發達,知識產業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四是公平包容的和諧城市。以公平的社會制度和包容的社會精神為保障,順暢有序運轉的城市,各種社會矛盾沖突都能通過合理的機制加以解決,所有人的利益都得到了尊重和體現。五是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過程被作為自然循環過程之一,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形成,生態環境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融為一體。六是多元一本的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魅力的標志。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文化吸引下,世界各地的人們來此工作、生活,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城市文化畫卷絢爛多彩。七是城鄉一體的全域城市。中心城區與小城鎮、鄉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各方面共同發展,城鄉居民在田園般優美的環境中享受著現代城市的優質公共服務和便利基礎設施,城鄉完美融合。八是開放便捷的信息城市。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城市更加“智慧”,也能匯集公眾智慧,推動城市管理和服務的不斷創新。

準一線城市要加緊拓展三大空間

馮奎

所謂“準一線城市”,并不是一個科學或者說有明確內涵限定的概念。它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更多地見諸媒體與社會評論之中,泛指近年來風頭正勁的杭州、天津、南京、武漢、蘇州、成都等城市。它們的特征是GDP過萬億甚至接近2萬億元,人口將近千萬甚至超過千萬,并且城市的行政級別較高。

準一線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然而,上位并非易事,意味著相互之間必然要爭奪城市發展空間。這里面有兩大限制因素。

一個是一線城市的下壓。天津要上位,受限于北京;南京、杭州是長三角副中心城市,蘇州緊鄰上海,它們的上位受制于上海;武漢、成都分別是長江中上游的中心城市,它們除了受到一線城市的下壓,也要受“左鄰右舍”合肥、長沙、南昌、重慶等城市的激烈競爭。往深了說,準一線、一線城市爭奪的東西就是國家的空間資源、戰略資源。所有期望上位的準一線城市,都是試圖對國家經濟地理進行重塑,都要面臨一線城市以及其他準一線、二線城市有形或無形的反制。

第二個是城市增長邊界的限制。傳統意義上的一線城市,之所以成為一線,有多種原因,但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從經濟與人口的總量規模上它們是第一陣營。北上廣深四大城市經濟總量都在2萬億至3萬億元之間,人口規模在1000萬至2000萬之間,分別在國家的政治、經濟、開放、創新等領域占據極其顯赫的地位。成就這些城市的,除了與國家對它們的定位有關,重要的是它們都在規模擴張年代、速度為王的時代,搶到了先機。

現在,國際國內宏觀形勢發生了變化。北上廣深分別提出建設用地的減量增長,而GDP的增長既要重數量更要重質量。這意味著未來這些城市的發展模式將發生變化,不再走平面擴張的模式,而是走創新轉型的模式。緊隨其后的準一線城市,未來也必將面臨城市增長邊界的限制,如果依然寄希望于通過規模擴張來超越一線城市,前景就會變得很渺茫。

短時間來看,所謂一線、準一線城市,似乎已經形成了既定的格局。不過把時間線拉長,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地位并非一成不變。城市地位的變化受到政治、經濟、技術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城市演變發展歷程表明:城市體系與格局是時代進步在特定空間上的映射。

中國正處于一個新時代,全球化與區域化、國際化與特色化等方面的發展,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中國城市發展的空間將進一步拓展。這是一線城市在全球爭奪領先地位的新階段,也是準一線城市上位的窗口機遇期。對于國內的準一線城市,需要加緊拓展三大空間:

第一,要在城市圈發展中謀求新空間。未來的競爭,不是城市與城市的競爭,而是一群城市與一群城市的競爭。城市圈極大地擴展了大城市的空間范圍,擴展了用于支撐未來發展的腹地,有利于解決大城市與周邊城市、鄉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利于解決城市人口多樣化生活需求不能充分滿足的問題,有利于解決大城市病,有利于提升大城市整體競爭力。杭州、武漢、蘇州等準一線城市在拓展城市圈方面完全可以搶得先機。

第二,要在國家區域大戰略中謀求新空間。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是重大國家發展戰略,這些大戰略是國家在空間戰略上的巨大拓展,在協同開放上的重大提升。三大國家發展戰略與四大板塊戰略相結合,構成了未來中國區域經濟戰略的基本框架。天津、南京、杭州、武漢、成都、蘇州都已經是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大城市,在國家戰略中搶先定位、謀求發展的高地,必將為自身帶來廣闊的外圍空間力量,有利于這些城市形成更強的國家戰略意識,培育國家戰略能力。

第三,要謀劃發展以信息與數據為內容的既虛擬又真實的空間。信息與數據,是城市新的核心發展要素。高居城市體系頂端的大城市,有的其物理空間并不是最大的,但在信息流、數據流所構成的“流”的空間上卻廣大無疆。這是一種空間重構,是準一線城市上位面臨的巨大機遇。這方面較好的例子是杭州。一些準一線城市,從地域來看,周邊強市林立,按傳統的競爭方法,是難以從區域城市走向全國性的一線城市。但如果這些城市能夠搶抓新科技帶來的機遇,迅速在物理空間上疊加出強大的數字空間,那么就能躍上一步,更加逼近城市體系的高端位置。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一線城市   準一線   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