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 苑生龍
經歷多年高速增長后,外資進入中國已由大幅擴張逐步進入到存量趨穩、結構升級的新階段,我們不必擔心所謂“撤資潮”,但同時也要進一步完善外資政策,優化引資與用資環境,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高科技領域、尤其是《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給出的重點發展領域,使外資在我國產業優化升級過程中繼續發揮良好作用。
繼年初出臺吸引外資“20條”后,8月16日,國務院再次印發促進吸引外資的文件《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這也是自去年年底全國人大對“外資四法”作出修改以來,國家再一次為吸引外資拿出“大手筆”。
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始終保持平穩增長,并未出現所謂“撤資潮”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一些地區出現了個別外資撤離現象,引發了輿論關注。從目前掌握的數據及實地調研結果看,近年外資企業停產撤離現象確實有所增加,集中位于東部沿海省市、以傳統外向型加工制造業為主。然而,我國作為全球重要外商投資目的國的身份沒有改變,部分外資撤離是當前存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過程,與我國經濟轉型的總體方向基本一致。
首先,實際利用外資保持增長。近年來,我國吸引外資趨勢總體平穩,2016年實際使用外資8132億元(折1260億美元),增長4.1%。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下降13%的背景下,我國引資態勢仍表現良好。聯合國貿發會《2016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為全球第三大外商投資地,排名僅次于美國及香港,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發展中經濟體中第一大投資目的國。中國美國商會的調查顯示,2015年受訪美企中,有六成會員企業仍然視中國為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約25%的會員企業視中國為首要投資目的地。
其次,外資撤離有所增加,但并無“撤資潮”。外資撤離現象在我國長期存在,僅在部分年份、部分領域相對集中。2000年以來,我國年均新增外商投資企業3萬家以上,改革開放至今已累計新增超過85萬家(至2016年底),停產撤資在各行業內常年均有發生,大部分屬于企業自主戰略選擇下的正常運營范圍。商務部信息顯示,近年對我國終止投資或停產撤離的外資企業,主要為合同資金在300萬元以下的中小型企業,其中相當部分為空殼企業,且存續時間較短,20%在華運營尚不足5年。在較大型企業中,發生撤資的情況仍屬零星個案。據調查,2010年營業收入在全國排名前1000位的外資企業中,至2015年只有19家企業終止投資。其中,因企業虧損而被迫終止的僅有2家,另有10家通過股權轉換變為內資企業繼續經營,其余數家為戰略性調整??傮w看,目前撤資案例局部增多,但并未發展為涉及全行業及影響經濟整體運行的“撤資潮”。
再次,撤資外企主要為制造業,表現為產業鏈低端部門的結構性轉移。撤資外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為主,集中分布在服裝、鞋帽、紡織、食品等行業。近年被媒體爭相報道的(全部或部分)撤資的國際品牌,如耐克、阿迪達斯、彪馬、優衣庫、雀巢、星巴克等,均隸屬上述行業。而已撤資或擬撤資的部分通訊、信息、電子等高科技企業,如蘋果、微軟、飛利浦、三星、松下等,主要是對其品牌價值鏈中處于中低端的零配件生產線及組裝加工車間進行轉移。此外,也有部分服務業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市場,如Tesco、百思買等,但這類企業的退出案例較常年并未明顯增加。各方信息均顯示,外企撤資集中出現于制造領域,與中國本土產業梯度轉移進程基本契合,體現了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總體趨勢?!?/p>
最后,外資向中高端領域投入加快。近年來,伴隨國內產業結構升級調整趨勢,外商投資開始向高技術領域集中,高科技制造業及高技術服務業引資步伐均有所加快。高技術制造業中,2016年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利用外資增長95%,醫藥制造業增長55.8%。高技術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955.6億元,較上年增長86.1%。此外,近年來國際高科技領域的著名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投資力度逐步加大。在高級制造領域,大眾、克萊斯勒、羅氏、空氣化工、博世、亞馬遜等知名跨國企業紛紛追加對華投資,富士康、宏達等加工貿易企業在中西部地區繼續擴大投資。在機器人等新興高科技領域,瑞士ABB、德國庫卡、安川電機和日本發那科等國際機器人巨頭都在中國設立分公司及合資公司,不斷強化布局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