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必然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全國各族人民、海外華人華僑共同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行動指南。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中,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作出了科學論斷,新時代勁風撲面而來。特別是處處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出了七大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這些無不讓人心潮澎湃,倍受鼓舞。
36年前,“總設計師”鄧小平1981年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將全黨全國人民從階段斗爭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成為基本國策。通過全黨全國人民近40年的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如今中國已經躍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全世界的1/7,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生產力進步令世界矚目。中國社會發展已然邁進到了新的時期,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精準的判斷,明確地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論斷與小平同志當年提出的主要矛盾同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為決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我們對這一論斷要做兩方面解讀。一方面,中國目前已經解決了10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多地體現在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傳統產業創新能力不足面臨著新科技手段的沖擊,高收入群體仍然集中在大城市、互聯網經濟等行業,廣袤的西北大地發展的壓力、生態的壓力仍然較大等等。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其重點在于,既要保持主體經濟、中東部地區的發展優勢,做大做強主體產業,發揮好引領帶動作用,更要著眼于全國發展水平較低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難點多的行業,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引領、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實現各地區各行業的均衡發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背后,當前經濟發展和商業機遇的關鍵以及著力點在哪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六大領域關注:
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繼續深化,“三去一降一補”為實體經濟強身健體。目前,供給側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2016年,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超過了10%,有近100萬人脫離勞動密集型行業;房地產去庫存上,庫存面積從4億多平方米下降到3億平方米。隨著改革的深入,供給回歸科學理性,充分遏制低效高能、盲目生產的企業行為,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化利用成效將更為明顯,企業發展能力得以重塑。
二是共享經濟大有可為,經濟比重不斷攀升。共享經濟基于互聯網、大數據,體現了對資源的充分利用,近幾年在我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萬億元,增加了76%,有6000萬人提供共享服務,6億人參與了分享經濟。目前共享經濟類創業公司已超過860家,并且保持了一定的壯大態勢。分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已經深入人心,涉及的領域日益廣泛,共享出行、共享辦公、共享金融、共享房屋、共享醫療、共享社區等成為分享經濟的主流,誕生了一些成長性強的創新企業,“獨角獸”企業不斷涌現。同時,一些缺乏創意、缺乏市場支撐的共享模式將淘汰出局,涉足行業更趨于理性。預計到2020年,共享經濟占比將達到20%,10年之后有可能突破30%,成為無法忽視、舉足輕重的經濟力量。
三是圍繞著科技創新的創業企業,將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機。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家對于創新的鼓勵與支持將是前所未有的。在“雙創”理念的指引下,蜂擁而上的創新企業大多搭上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分享經濟的快車道,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更多的科研機構也希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產品,如電子商務領域的微店、企業服務領域的UCloud、分享經濟領域的優客工場等創新企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同時,一些處于行業尖端的企業也保持了創新的常態,如華為一直是國內創新能力頂尖的企業,每年銷售額的10%用于產品研發,產品更新迭代令人目不暇接;阿里巴巴日前也宣布成立“達摩院”,投入3000億用于科技創新,創新成果讓人期待。可以說,在風起云涌的世界經濟大潮中,為了站穩腳跟,獲求更好發展,行業和國人的創新意識被不斷激發出來。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引領時代,領跑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