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治理要聞> 正文

對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的測評(2)

指標的無量綱化方法

為了增強測評結果的科學性和可比性,在對指標數據的選擇和設定過程中,我們應用了此前測評研究中連續使用過的具有單調性和凸性特征的指數功效函數,對各三級指標數據分別進行了無量綱化和標準化處理。該功效函數的具體形式如下:

圖像 19

該功效函數中,d是量化后的得分,我們將其區間控制在了60-100之間,x是觀測值,也就是各指標數據的實際統計值,xh是滿意值,xs是不允許值。一般來說,正向指標滿意值取各指標的最大值,不允許值取其最小值。逆向指標滿意值應取其最小值,不允許值取其最大值。在操作過程中,經過功效函數的轉換之后,就可將各城市的指標數值全部轉換為60-100之間的得分。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依據該功效函數所得出的結果是相對結果,前述指標數據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會影響各城市綜合創新指數的得分。也就是說,如果改變參與測評的城市樣本量,可能會導致數據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發生變化,各城市綜合創新指數的最終得分也會發生變化。但是這并不會對各城市之間綜合創新力的排名順序產生影響,也就是原有各城市綜合創新指數的先后排序將保持不變。

指標體系的權數設定

已有的研究或采取專家調研法,即從主觀上為指標設定權重;或采取客觀賦權法,也即采用層次分析等統計方法,從數據的分析和統計中求得權重。此次測評,我們對于指標權重的設定采取的是變異系數法與主觀賦權法相結合。其中,一、二級指標權重通過客觀賦權法得到,三級指標權重通過客觀賦權法與主觀賦權法得到。經過綜合賦權后,得到各指標的權重系數(見表1)。

圖像 20

可用于合成的數學方法很多,比較常見的有加權算術平均合成模型、加權幾何平均合成模型,以及加權算術平均和加權幾何平均聯合使用的混合合成模型。在這里,綜合比較了以上方法之后,且考慮到該模型算法相對于加權幾何平均合成模型較為便捷,我們選用了加權算術平均合成模型。之所以采取加權算數平均而非幾何平均,還主要考慮到加權平均考慮了個體在總體中的占有份額對均數的影響,即所謂的權重對均數的影響,更為科學合理。

測評結果

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狀況

對各指標進行計算加總,最終得出了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的綜合創新能力得分及其排名(見圖1)。根據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綜合創新能力測評結果可知:共有8個城市綜合創新能力得分超過平均值72.91,依序分別為北京(85.53)、深圳(82.20)、上海(80.18)、武漢(79.04)、天津(78.83)、廣州(77.14)、南京(76.62)、杭州(73.08)。其中,北京位居首位,這主要得益于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中心城市,同時也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為其具有最為厚實的城市創新基礎力、最為雄厚的城市創新投入力、最為強大的城市創新產出力提供了條件。深圳、上海、武漢、天津是排名前五的其他城市,這主要得益于這四個城市均具有較為厚實的城市創新基礎力、較為雄厚的城市創新投入力、較為強大的城市創新產出力。另外,長春、沈陽、哈爾濱位居末三位,主要與東北地區三大省會城市具有較低的城市創新投入力、城市創新產出力有關,這三大省會城市今后應在加大創新投入、強化成果轉化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城市創新基礎狀況

城市創新基礎是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的基石和底座,夯實、支撐并左右著城市創新產出力和城市創新持續力。沒有厚實的城市創新基礎,就沒有夯實的、永續的、強勁的城市綜合創新能力。城市創新基礎不牢,城市綜合創新能力就會“地動山搖”,創新發展也會猶如“空中樓閣”,只能“曇花一現”。

通過對城市創新基礎力這一指標分析可知,北京、上海、廣州位居前三,城市創新基礎能力相對強于其他城市(見圖2)。此外,武漢、南京、深圳、天津、濟南、西安這6大城市也擁有較好的創新基礎,其創新基礎力得分高于平均值(73.19)。還需指出的是,青島、長春、寧波的創新基礎能力較弱,這與3大城市的產業經濟基礎、人才基礎、科研基礎、政策服務基礎較為薄弱有關。基礎薄弱,不能對創新起有效支撐作用,綜合創新就是一句空話,創新驅動發展也只是一句口號,創新型城市建設就是一項“政績工程”。所以,這3大城市必須重視形勢分析,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從最壞處著手、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與時俱進,堅持以點帶面;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大的氣力抓緊抓好城市創新基礎力建設,夯根基、打基礎、抓根本、強服務、促創新;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來夯實產業經濟基礎這一根基,抓好人才基礎這一重點,補齊科研基礎這一短板,強化政策服務基礎這一弱項。

圖像 21

城市創新投入狀況

城市創新投入力是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的保障。沒有充足的城市創新投入,就沒有強勁的城市綜合創新能力,就解決不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開展不了許多過去想開展而沒有開展的創新工程,實現不了落后產業的轉型升級,引進培育不了急缺的人才,打造不了創新型、服務型、智慧型、效能型政府。

通過對城市創新投入力這一指標分析可知,深圳、北京、上海這三大城市位居前三,且這三大城市創新投入力得分遠高于平均值(72.21)。這主要與這三大城市均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強大的經濟實力、雄厚的財政收入、發達的“雙創”事業、能動的創新政府有關。另外,東北三大省會城市哈爾濱、長春、沈陽排名末三位,可能與近年來東北三省經濟急速下滑、振興乏力的大背景大環境有關(見圖3)。

圖像 22

為此,對于哈爾濱、長春、沈陽這三個省會城市,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省情市情和“雙創”實情,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將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深化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改革,有力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堅決打好防范化解東北振興和轉型跨域發展中的重大風險攻堅戰。對此,可以考慮從以下四點入手:一是著力優化所有制結構,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同時,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更多體制機制上的保障。二是三大省會城市政府應以放權、監管、服務為中心,締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促進政府職能由建設型向服務型轉變,以PPP為核心來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投資領域。三是以全力打造誠信政府和法治政府為重點,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注重自身信用體系建設以培育誠信政府,嚴格依法行政以杜絕“權大于法”現象,加強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以提高政策執行效率。四是加大人才投入,堅持本土培養和人才引進相結合,強化“引進來”“留下來”“用起來”;樹立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價值導向,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營造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氛圍與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城市創新產出狀況

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是我國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城市綜合創新是構建創新型城市的主要手段。自創新型城市的概念提出,就一直受到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關注,在理論研究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政府部門也在不斷地推進創新型城市的建設,但關于城市創新構成要素及其關系的研究卻尚待豐富。通過比較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的各項創新指標,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城市創新基礎環境對城市創新投入和城市創新產出都有很強的正向影響,城市創新投入與城市創新產出之間也存在很強的正相關性。

北京、上海、深圳三大超一線城市綜合創新能力處于領跑,主要在于這三個城市具有顯著的創新優勢: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服務完善、創新投入強度大、創新產出轉化效率高,以及創新促進經濟增長能力強。而創新基礎環境、創新投入以及創新產出三者之間的互動機制是:城市創新投入要素通過創新主體的吸收和轉化以及與其它要素的結合促進城市創新產出的增加;城市創新硬環境促進城市創新要素的聚集,創新軟環境則促進城市創新要素作用的發揮,從而促進城市創新投入的增加;城市創新環境一方面通過城市創新主體間接影響城市創新產出,一方面由其自身的基礎設施和經濟水平直接影響創新產出中的高新區發展和城市環境改善。以杭州為例,雖然其目前創新產出能力還未達到平均水平,但是杭州的創新基礎自身并不薄弱,再加上杭州的創新投入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在首位,今后勢必會通過創新主體的吸收和轉化以及與其它要素的結合促進城市創新產出的增加。

此外,以東北地區三大副省級城市為代表的老工業城市創新產出能力雖暫時處于落后水平,但這些城市工業基礎雄厚、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創新基礎并不薄弱,如何轉變發展理念,將擁有的優質資源轉化為推動城市創新增長的動力是其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圖像 23

城市創新持續狀況

創新持續力指的是城市創新對于地區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作用。通俗的講,城市的創新持續能力直接決定著城市在我國未來發展中所占據的地位。

在有關城市創新持續力的評價中,武漢表現突出,排在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的首位。在創新機制的推動下,武漢近5年的技術成果轉化以及經濟增長率均居首位,創新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無限活力。武漢著力推進創新驅動、人才支撐,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了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基地、大科學裝置,大力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雙一流”建設;深化“城市合伙人”計劃,引進10名產業科學家、1000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打造15個“創谷”,加快建設大學生創業街區園區、環高校創新帶。采取有力舉措,五年吸引100萬大學生在武漢創新創業。較強的創新持續能力,不僅帶動提高了武漢的創新產出能力,也使其具有較強的綜合創新能力。

此外,除武漢外創新持續能力得分高于平均分(75.98)的城市還有成都、深圳、青島、西安、天津、廣州,城市跨度覆蓋了我國大部分區域。較強的城市創新持續能力,不僅有助于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也能為周邊城市或地區帶來正面影響,帶動區域性的協同發展。專家指出,未來中國城市的主力格局就是“3+6”,即三大城市群,加上六個主力城市。三大城市群分別是環北京城市群、環上海城市群、環深圳城市群,其中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以及天津、蘇州等強二線城市都包含在這三大城市群之中;六個城市是,南京、合肥、武漢、長沙、重慶、成都。這些城市群以及主力城市將是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的龍頭。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焦 歡(見習) 王禮鵬】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
標簽: 省級   能力   城市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