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個多月間,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就荒漠化防治向國際社會發聲,這是他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好例證。他在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向全黨、全社會提出了“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明確要求。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這一重要指示顯然具有更為特殊的意義。
對于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有兩個基本的判斷:橫向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國家的領導人像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縱向看,在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歷史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形成了充滿中國智慧和中國方略的生態文明思想。這樣的判斷依據在于:一是他的生態文明思想十分豐富、已成體系;二是他的生態文明思想符合科學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三是他的生態文明思想已落實為大量的、難以枚舉的具體行動;四是他的生態文明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在全黨全社會達成了共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會議、考察調研、訪問交流等場合,越來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有關生態文明的講話、論述、批示超過70多次。在他的領導下,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提“美麗中國”,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而后又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2015年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邁向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的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貫穿了科學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這條紅線,他科學闡述了破解發展與保護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有效路徑,形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思想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基于對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重要性的正確認識。他對“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形象比喻和深入闡釋,蘊含了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的深刻哲理。他多次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是對將生態環境重要性的準確把握;他的“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科學論斷,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習近平總書記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執政為民的高度。他強調,環境就是民生。在他看來,生態文明建設是很大的政治問題,直接關系到黨的國際、國內形象,直接體現了黨的執政能力、直接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核心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沒有局限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是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大國擔當,勇于承擔國際責任。他多次在國際講臺上闡述中國政府的態度和立場,多次向世界傳達中國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呈現出承擔“大國責任”的認真態度與有效行動,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而高度的認可。
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他強調要加大環境督查工作力度,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在他的主持下,開展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實施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推行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全面推行河長制,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邁向了生態文明新時代。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但彰顯了中國智慧、構建了中國方案,而且落到了中國行動。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世界提供了中國經驗,也將繼續為全世界生態環境改善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鐵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