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政策解讀 > 正文

中國金融業開放“蹄疾步穩”

圖片說明

圖①: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承保的用以出口新加坡的深水海工重吊船。

圖②:花旗銀行在中國設立的駕車速提自動柜員機。

圖③:上海一處寫字樓前外資金融機構招牌林立。

圖④:設立在美國的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一角。

圖⑤:“滬港通”在上海和香港兩地同時鳴鑼。

(以上圖片均源自網絡)

不久前,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關于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領域減少外資準入限制的表述引起了海內外廣泛關注。在此之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亦指出,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專家表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發揮著優化資源配置、融通存量要素供需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循序漸進、成果卓著,保持了開放節奏與風險防控的良好平衡。未來,隨著中國經濟以全新的結構和姿態融入世界,中國金融業開放將更加“蹄疾步穩”。

1競爭活力持續提升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業居于重要的樞紐地位,小到個人存款理財、大到企業融資擴大再生產,都離不開金融。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中經歷了深刻變化。

如今,在中國不少城市的街頭,人們都會看到花旗、匯豐、渣打、摩根大通、三井住友、法興等外資銀行的招牌。截至2016年12月末,外資銀行已在華設立39家法人機構、121家母行直屬分行和166家代表處,機構數量持續增加,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1000多個,分布在全國70個城市。

最初,外資銀行主要從事與母國相關的聯絡、市場調查、咨詢等活動。隨著中國開放政策的深入,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由外幣延伸至人民幣項下,經營范圍也日益寬泛。

針對開放外國銀行來華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中資銀行效率水平正相關,外資銀行的進入改善了中國銀行市場競爭條件。具體來看,一是加強行業競爭,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可獲得性;二是促進銀行監管理念和手段的完善;三是提高了中國金融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接觸程度。

無獨有偶,作為專門負責風險配置的保險業也從開放中獲得了活力。據了解,如今對于外資保險公司而言,除不得經營法定保險業務以及設立壽險公司必須采取合資形式以外,基本沒有明確的其他限制。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保險市場,越來越多的外資保險公司紛紛將區域總部遷至中國。

在監管層面,開放亦使中國保險業的話語權得以提升。中國保監會于2000年加入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并分別于2008年和2010年成為IAIS執行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成員。通過國際組織的平臺,中國與美國、英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保險監管當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雙邊合作,對監管體系改革、監管信息交流共享、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等問題開展聯合專項研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積極參與IAIS《國際保險集團監管共同框架》的制定工作,促使IAIS充分考慮新興市場國家利益,減少了國際監管規則變化對我國保險市場造成的沖擊。

從證券市場向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開放,到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擴大,再到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全面實施……如今,中國金融業開放步伐正在加速向前。

2把握節奏防控風險

“目前,A股加入了明晟指數(MSCI),‘債券通’逐步落地運行,信用評級市場加速開放。可以說,從股票到債券,越來越多的中國金融資產被納入海外投資者的視野。與此同時,境外投資者投資種類比較多,而且市場操作、投資策略和理念相對比較先進。他們更便利地參與中國資本市場,將帶來更多資金,也有助于中國金融業繼續市場化、國際化改革,提升全球資本對人民幣資產的關注度,帶動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向前。”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業開放的問題上,一直有聲音認為中國金融業開放的步伐較慢。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當,其對外開放水平必須與足夠強大的經濟基礎、市場經驗與監管制度相適應。

金融業開放節奏過快引發風險乃至金融危機的案例,其實殷鑒不遠。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包括泰國在內的東盟各國積極推行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泰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實現高速增長,并一度被很多人稱為亞洲“第五只老虎”。在經濟繁榮的背景下,泰國信貸過度擴張、房地產熱、股市熱造成通脹急升,經濟泡沫越來越大,最終引發了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多年之后,很多分析者都將金融領域對外開放過急過快以至于本國監管無法跟上業務變化需要視為誘發金融危機重要的原因之一。

“從很多新興國家金融市場開放的例子可以看到,金融業開放時‘蹄疾’還要‘步穩’。直接從發達國家移植經濟發展理論和模式,貿然實施全面的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可能造成諸多嚴重后果。金融改革不應該有固定的模板,都需要依據具體的形勢來制定。比如,有些國家過分依靠外資以彌補財政赤字、平衡國際收支,金融體系就陷入脆弱狀態。這意味著,急功近利的金融市場化改革極其危險。”萬喆說,中國金融行業開放必須探索漸進、穩健、有次序的路線,以保證經濟和社會穩定向好的形勢不為“輸入型”金融風險所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表示,金融業開放要注意找準切入點,把握好節奏,有序穩步推進。這樣一來,才能更好地發揮為實體經濟配置好資源、平衡好國際收支和內外需求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建議,在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的同時,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完善外匯管理制度,嚴防跨境資本異動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帶來的沖擊。

3融通世界底氣更足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與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金融業在全球金融體系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海外金融機構也日益看重中國金融市場的商機與潛力。

不久前,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張曉蕾就表示,2017年渣打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人民幣業務。張曉蕾表示,中國是渣打最重要的戰略性市場,渣打看好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渣打將用好這些政策紅利,把握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發揮我們的跨境和全球網絡優勢,伴隨中國經濟的成長而成長,依托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并在此過程中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張曉蕾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預計,中國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將進一步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中國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學習國外風險控制的最佳實踐,同時通過金融業對外開放,也可以化解國際上尤其是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開放逆轉的質疑。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金融業開放就是在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吸收更多的海外資金到中國來投資,包括券商、基金、征信、信用評級等金融服務業相關的子行業都需要吸收海外投資,同時也包括鼓勵金融機構走出去。

“如今,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金融市場的建立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繼續爭取國際話語權、繼續提高國家競爭力,不僅需要健全自身金融體系,還應該著手建立與國際金融市場同步的資本市場,積累與國際金融市場相適應的人才資源與市場經驗。”萬喆說。

萬喆進一步指出,在銳意推進自身金融改革的同時,中國還需要爭取空間和時間,提升金融體系效率以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萬喆說,我們還要在開放的節奏上進行合理控制,著力壯大實體經濟競爭力,以進一步支持金融體系的發展并創造更多需求,從而培育金融體系的整體競爭力,實現更大范圍的金融開放,同時更加積極地參與改善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