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和互聯網應用的不斷深入,人類社會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進入了后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在網絡空間集合和運轉,截至2017年4月,中國移動電話用戶規模超過了13.4億。其中,4G用戶滲透率達62%,超過8.4億。網絡空間已成為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是現代國家重要的資源,其重塑了公眾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改造了政府、公眾間的關系和互動模式,促使社會生產力“變革式”的發展。正如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所強調的,我們“正在經歷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增強了人類腦力,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等領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總書記還進一步指出,“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然而,在方便和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伴隨著網絡空間的日趨龐大和復雜,潛伏在社會中的矛盾沖突以及非法行為也在網絡空間內發酵、上演,網絡空間治理面臨著多重挑戰。探索網絡空間的治理之道,治理網絡空間亂象,將互聯網發展引向縱深,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超九成公眾認可我國網絡空間治理成效,并對未來網絡治理有信心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調查發現,對于我國在網絡空間治理領域取得的成績,超過九成的公眾表示認可,其中87.78%的受訪者認為目前我國取得的相關成績“高于自我預期”,8.48%的受訪者認為治理成效和自己預期一樣好;同時90.89%的受訪者表示對“我國未來的網絡空間治理”有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與網絡空間治理都取得了豐富而卓越的成果。首先,我國寬帶、移動通信、傳輸網設施不斷加強。截止到2016年底,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到6.9億個;光纖寫入(FTTH/0)端口達道5.22億個;移動通信基站559萬個,其中4G基站263萬個,我國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網絡;而光纜線路總長度已達3041萬公里。其次,當前互聯網經濟引領了公眾全新的生活消費革命,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開拓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當前我國互聯網經濟發展勢頭迅猛,2016年11月11日,淘寶天貓全天交易額突破1207億元,國內移動支付隨處可見,“一部手機就能買東西、打車、騎自行車、叫外賣”。再次,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入融合,惠及社會民生。從傳統醫療到醫療信息化、從封閉教育到互動教育、從人工控制到交通管控智能化、從傳統的銀行存貸和理財到多元的網絡金融……互聯網更是在民生領域開創了全新模式,從共享單車到移動生活繳費,從物流快遞到同城外賣,從即時通信到視頻會議……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社會民生發展的新引擎。最后,互聯網為政府治理探索創新模式。從電子政務智慧政務,再到“互聯網+公共服務”,政府利用互聯網整理分析數據,預測公眾需求,提供更加智能和高效的管理與服務,推進公眾參與和監督,促進政府廉政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不僅對內網絡空間治理成效顯著,且對外的國際互聯網治理話語權日益提升。在國際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合作、共贏等理念出發,提出了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的“四項原則”“五點主張”,推動全球網絡空間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反映了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心聲,贏得了廣泛贊許,中國正逐步走向世界網絡空間治理的舞臺中央。
當前我國網絡空間面臨的亂象、挑戰和制約
雖然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然而離網絡強國還有一定距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網絡走入千家萬戶,網民數量世界第一,我國已成為網絡大國。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還相對落后,區域和城鄉差異比較明顯,特別是人均帶寬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國內互聯網發展瓶頸仍然較為突出。”面對當前互聯網發展的問題與不足,需要依靠更加先進、完善的網絡治理手段與方式,為網民提供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調查發現,公眾認為當前網絡空間治理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網絡詐騙、網絡謠言等是當前公眾期望得到治理的主要網絡亂象
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空間風波不斷:“WananCry勒索病毒波及全球”“‘西瓜和桃子一起吃會致命’甚囂塵上”“藍鯨死亡游戲流入國內”“大連女童被踹事件雙方當事人遭人肉搜索”……當前網絡空間仍然存在網絡詐騙、謠言、病毒、色情、暴力以及侵犯個人隱私、竊取個人信息等“網絡垃圾”和“網絡毒品”。本次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網絡詐騙”應成為重點治理對象(見圖1)。近年來,網絡詐騙犯罪來勢兇猛、愈演愈烈,持續呈現多發高發態勢,絕大多數受訪公眾表示經歷過盜用社交賬號、短信木馬鏈接、騙取短信驗證碼或釣魚網頁詐騙等網絡欺詐行為,這些行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此外,44.10%的受訪者認為“網絡謠言”是最應該被治理的網絡亂象。互聯網由于低門檻和具有隱秘性,成為了一些網民宣泄情感、通過加以“演繹”表達抗議的工具,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網絡謠言,擾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多元的網民結構和海量數據的處理是網絡空間治理的主要挑戰
一方面,當前網絡空間治理面對著多元復雜的網民結構。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全年新增網民共計429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3.2%。從年齡結構上看,我國網民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3%,10-19歲、30-3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20.2%、23.2%。從學歷結構來看,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37.3%、26.2%、9.1%、11.5%。從職業構成來看,占比較大的有學生、個體戶/自由勞動者、企業/公司一般職員、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業職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職員等。另一方面,海量數據的處理是網絡空間治理的另一大挑戰。大數據時代下,數據的海量化成為一大特點,以全部數據代替小樣本的時代已經到來,如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所說“不是樣本,而是全體數據”。海量數據在帶來巨大價值的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決策能力,阻礙了人們建立緊密的聯系,影響決策質量。
網絡空間相關立法尚不健全是進一步開展網絡治理工作的主要制約
本次調查發現,當問及“在您看來,開展網絡治理工作,主要面臨哪些方面的制約?”,67.29%的受訪者選擇“網絡空間相關立法尚不健全”。互聯網因其極快的更新速度和極強的創造力,使得網絡環境不斷交替更迭,造成老問題尚待解決、新問題層出不窮這一局面,給網絡空間的法律制定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有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網絡空間法制化建設相對滯后,自進入互聯網時代,先后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為政府治網、企業辦網、群眾上網提供了依據,為規范網絡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這些法規多為政策性法規,基本法相對缺乏,從而導致我國在治理網絡亂象、網絡安全風險等問題時,難以實現長效性和有效性。此外,本次調查發現,政府治網模式、行業自律、信息技術以及國際分歧等都是網絡空間治理的難點所在。具體來看:44.31%的受訪者認為“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是開展網絡治理工作的攔路虎,同一問題中還有40.58%的受訪者選擇“相關行業自律配合不夠”,31.68%的受訪者選擇“信息技術不成體系”,15.32%的受訪者選擇“國際網絡主權認知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