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民為中心是今天中國建設與發展的根本宗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核心是人民的自主參與和自我建設。更好地發揮人民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的核心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靈魂。政府不僅要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且要更好地發揮文化在組織人民、動員人民中的作用,讓人民在公共文化建設中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
【關鍵詞】公共文化建設 人民主體作用 文化參與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12月《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下簡稱《保障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了一個依法建設的新階段。這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制度建設,對于推進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僅是一項切實維護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制度,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人民文化實踐,沒有人民的參與和實踐,就沒有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與實現。
人民的文化參與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核心
2016年7月湖北荊州電視臺《隴上行》節目開展農民劇團海選,不設門檻。沒想到,竟然引發了一場以荊州為中心、輻射江漢平原的農民文化選秀活動,數以萬計的農民參加了這一活動,眾多的農民丟下鋤頭組建樂隊,更多的則圍在現場或電視機前看有沒有同村的熟人。荊州市委宣傳部的干部總結說:相比較送文化活動下鄉,農民更喜歡自己參加的競技和表演。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要了解和把握農民的文化關切。參與性和主體性體現就是一種文化關切,也就是文化民生和文化民主,這應該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沒有老百姓廣泛和自覺的參與,就沒有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這也是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成功的重要原因:藝術與百姓生活相結合。
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基礎設施硬件配套。近年來我們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精力和力量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帶有補差式發展的性質。就目前來看,基礎建設工程仍需加大力度,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和廣大農村,這一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已有的研究顯示:近年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投入總量規模中,呈現出東部地區逐年遞減,而中西部地區逐年遞增的趨勢。
眾所周知,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一個包括城市在內的國家整體性文化建設。而目前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設,尤其在大城市公共文化建設中,公共文化設施閑置狀況比較突出,導致政府巨大的公共文化財政投入并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閑置,另一方面卻是廣場舞風靡全國,這就需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何使閑置的公共文化設施發揮應有的作用。其實,這一狀況不僅在大城市,在一些已經初步建成且設施比較齊全的農村,這一現象也已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這是務必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讓人民在自己的文化建設中創造文化、改造文化
我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曾經創造過非常好的“動員人民、組織人民”的人民文化建設經驗。讓人民在自己的文化建設中創造文化、改造文化,培育和樹立文化的主人公精神,把文化自覺和人民自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文化命運和國家的文化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奪取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從人民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而不是從理論出發,更不是從政績出發。注意克服政策決策與需求相脫離,造成有限的公共文化資源浪費的問題。有的地方,政府好心好意,但未取得良好效果,問題出在個別政府部門總是從理論出發,而不是從實際出發。不從人們文化生態習慣出發,導致了落后的配置方式無法實現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現代治理需要科學化,評估時要設置防止投入資源浪費的重要機制。有的評估指標體系看似科學,實際落后,有不少是從政績出發,而不是從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需求規律出發。因此,不能一般地采用工程技術的剛性管理特點來代替社會文化管理的柔性要求。人民的自主文化參與應該首先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評估指標。
其次,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當體現文化民生關切,有助于促進社會民主建設和公共文化精神養成。提高公共文化建設質量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維護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每個人的精神健康和安全。未成年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特性能否延續及能否保持在延續過程中而不丟失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質。其中,公共文化建設政策價值導向就成為政府最主要的公共文化建設工具。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設中的目的、意圖和手段是通過公共文化政策這一手段來實現的。由于不同的公共文化政策內容的制定會直接導致公共文化建設行為的不同結果,因此,能否和多大程度上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文化利益,就成為全部問題的關鍵。而這只有通過人民自覺的文化參與,在參與中創造,才能最大限度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
樹立建設文化生態文明的新公共文化建設觀,發揮群眾文化組織在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樹立建設文化生態文明的新公共文化建設觀,大力發展循環文化經濟,推進文化資源再生和創造性發展。公共文化資源是社會的生態系統,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不可少的文化資源構成。公共文化資源配置體制應當是這一系統的制度性體現。文化資源是實現文化參與最重要的要素,沒有文化資源的配置能力,也就失去了文化參與的基礎。因此,人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積極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人民性程度。而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制度性分割是造成目前我國公共文化資源方式落后、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當前存在文化資源保護讓位于經濟發展和經濟開發,文化資源開發服從于經濟發展的需求,人民在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上的享有權被削弱;城市建設中對歷史文化遺址、歷史文化街區的破壞;旅游景區對自然文化遺產的掠奪性開發等諸多問題。因此,當前亟需通過健全與科學的制度設計、制度安排來保障公共文化資源為全體公民所有這一主權在民的原則。同時,培養文化生態文明,發展文化循環經濟,促進文化資源的不斷再生。只有把經濟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體現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