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炒作的危害以及政策建議
投機資金對于農產品的炒作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增加了消費者的支出成本,而且對于產品最初供給者——農民的利益也是一種損害。根據蛛網模型,農產品的供應者根據上一年的價格信息選擇下一年的產品供給量,由于資金炒作使農產品的價格嚴重偏離了生產成本,這就給農產品供給者提供了一個錯誤的價格信號,導致他們提供的產品供給嚴重偏離了產品的需求,造成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農產品價格的下降不僅造成農產品價格市場的混亂,還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出現種植面積越大、虧損越多的現象。錯誤價格信號的反復出現使得這些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嚴重不匹配,給資金反復炒作農產品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因此,要抑制資金對于農產品的炒作,首先要讓這些小宗農產品實現市場化,讓市場根據供需提供一個正確的價格信號,指導農產品的供給者根據價格選擇供給產品的數量,同時也給農產品的需求者提供一個正確的價格信號,根據價格選擇自己的需求,不必因為信息的不對稱造成恐慌,給炒作資金以機會。同時,國家根據需要對這些農產品進行部分儲備,一方面可以根據市場的供需情況,利用儲備調節市場價格,另一方面為市場提供一個信號,國家有能力去調控市場價格,讓炒作資金失去炒作的環境。此外,要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引導部分資金流向境外,起到一種疏導的作用,同時還要積極進行金融創新,金融機構要通過提供優質的金融資產去吸收一部分超額貨幣,而且還要利用金融創新引導資金從虛擬經濟流向實體經濟,實現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目標。
(作者分別為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政策和制度研究—基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數量關系的視角”中期成果,同時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中心資助】
【參考文獻】
①劉駿民、劉曉欣:《經濟增長理論創新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實踐意義——兼論如何重開中國經濟高增長之門》,《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年第6期。
責編/張寒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