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擔任黨、國家和軍隊主要領導人以來,多次談及中國的家庭與家庭建設問題。尤其是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和2016年12月12日在會見首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對這一問題做了系統全面的論述,立意高遠,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語言親切,清晰地回答了當下中國“如何看待和建設家庭”這一重大課題,從而建構起具有鮮明特色的“家庭觀”,為我們在新時期進行家庭建設治理提供了理論指引與行動指南。
本人學習認為,習近平的“家庭觀”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內容,需要我們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
首先,習近平的“家庭觀”,揭示了“重視家庭、重視親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引用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詩,表達“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家庭情結”。的確,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文化,與西方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有著顯著不同,人們普遍把家庭看作是人生的起點和歸宿,將養兒育女、修身齊家、光宗耀祖、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進取目標。即使是在改革開放和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這一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也沒有過時。從人類社會的發展看,不論家庭發生多么大變化,面臨多少挑戰,它依然是人類社會的基層組織,其作為人類生產者、教育者的重要地位無以替代,一夫一妻制兩性家庭生活模式仍然是首選模式。因此,人類當今面臨的任務不是拆散和取消家庭,而是完善和鞏固家庭。即使是西方社會和國際社會,現在也很重視家庭作用,第44屆聯合國大會在1989年就確定每年5月15日為“國際家庭日”,我們中華民族要具有文化自信,不能邯鄲學步,把自己的優良傳統丟棄了。
第二,習近平的“家庭觀”,概括了中華家庭文化的精華價值觀。他在兩次重要講話中,共提到了十五個方面的傳統家庭觀念,包括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鄰里團結等,對這些家庭領域重要傳統價值觀念給予了肯定。同時,還倡導了五種新的理念,即“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這些家庭領域的核心價值觀念和傳統家庭美德,既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的精華要義,也是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現代婚姻家庭法律與道德規范,已“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應當在新的時期繼續加以傳承和發揚,并賦予新的內涵,實現新的發展,而不能將它們視為落后的甚至糟粕的東西加以丟棄。實踐證明,一個家庭如果丟失了核心價值觀,就沒有了精神支柱和主心骨,就不可能建成文明幸福的家庭。
第三,習近平的“家庭觀”,闡明了家國關系與家庭的重要功能。習近平在關于家庭的重要講話中,深刻論述了家庭與國家的辯證統一關系,其中包括家庭與社會、家庭與民族的關系。習近平指出,“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這種辯證統一的家國關系論述,揭示了“家國一體”、“家國同運”的深刻道理,通俗地告訴人們愛國就要愛家,愛家就要愛國,不能顧此失彼或失之偏頗。中國的近代史和當代史,為這一觀點提供了雄辯的佐證。在此基礎上,習近平提出了家庭的三個重要功能與定位:
其一,“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這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定位家庭功能。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最小、最可持續的組織。“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
其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這是從教育學的角度來定位家庭功能。“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后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本質和源頭,人無德不立,家無德不興,父母、家長一定要當好德育老師和人生導師。否則,就不是稱職的父母。
其三,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這是從政治學的角度來定位家庭功能。這一定位,是根據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的現實需要,對家庭功能做出的新概括、新定位。換言之,“家庭建設”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基點”,“家庭夢”是“中國夢”的堅實基礎。
正因為家庭如此重要,習近平從“三個定位”出發,接著提出了“三個無論”“三個不可替代”和“三個注重”,這就是: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無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些肯定無疑、無容爭辯的話語,是對我們廣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深切告誡,也是他本人的深切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