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的企業家感覺稅負很重和較重
民企經營難與稅負有多大關聯?李煒光畫了兩根V型線,以便讓問題的癥結清晰可見。
他選擇1978年至2015年,從一個更長的時間段分析中國經濟發展脈絡。在這樣一個時間背景下,其中一根代表中國整體GDP走勢的線,其間有過幾次波峰起伏,但大致走向如同倒過來的V字;而另一根代表企業宏觀稅負的線,呈現正V字的走勢。
正反兩個V疊在一起反映了當下企業的境遇:在經濟下行趨勢下,較重的宏觀稅負成為企業“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說用數字表達稅負高低,是一種客觀呈現;那么談到稅負輕重,往往摻雜了更多主觀感受,被稱為“企業稅負痛感”,也就是說,同樣繳10個點的稅,有的覺得還行,有的則感覺撐不下去了。
占中國企業9成以上的民營企業,稅負痛感更強,這在調研中的幾組數據里顯露無遺:87%的企業家認為稅負很重和較重,認為稅負可以接受的僅占8%,而認為較輕和很輕的僅占1%。“反映出我國總體稅負水平可能已經嚴重拖累了企業經營。”
那么企業的實際稅費負擔率是多少呢?按照新的“四本預算”的算法,去除其中重疊的部分,大體在37%左右,而目前政府稅收收入的90%以上是由企業繳納的,正如稅務專家指出的,我國企業稅負與宏觀稅負之間有高達90%的相似度。
另外,企業稅負也可以用世界銀行發布的世界發展指數中的“企業總稅率”來衡量。所謂“總稅率”,指的是企業稅收和各種強制性繳費,包括所得稅、勞務稅(五險一金)、轉嫁不出去的流轉稅負擔,以及其他各種稅費占商業凈利潤的比例。
在中國,企業總稅率在2012年以前大體處于世界中等水平,2012年至2013年間驟然上升,這之后3年的總稅率分別是68.7%、68.5%和67.8%,逐年微有下降,但處于世界高水平,高于高收入國家,也高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2016年的數據目前已公布,中國重回68%,說明今年以來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的努力成效有限。
查看2016年中國總稅率68%的具體構成,其中10.8%為利得稅、48.8%為勞務稅、10.8%為其他稅;由此可見,占比較大稅費負擔為勞務稅,即公司作為雇主為雇員配套繳納的“五險一金”支出,在2016年,是世界平均水平16.3%的3倍。
李煒光說,目前在我國除新興行業以及金融等領域外,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率不過10%上下,平均百分之六七十的稅費占比足可以讓大多數民營企業陷入困境,“其實這也是我國當前經濟持續低迷的一個原因。”
第二產業稅負大大超過第三產業。調研組成員臧建文調研時有一個明顯的感受,網店和實體店稅負嚴重不均,同樣是經營主體,對于“互聯網+”時代快速興起的電商,我國尚未健全稅制。在杭州,就有服裝電商負責人反映,“別人都不交,只有我交,不就吃虧了嗎?
存在重復性收費、設計不合理等問題
調研發現,企業家認為不合理的稅種,較多地集中在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與房產相關的稅,這構成企業較大的成本困擾。企業家另一項不滿意的稅是企業所得稅。此外,征稅程序和稅制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對企業的困擾超過稅率的影響,說明我國企業家對稅負的感受沒有停留在直觀層面,而是看到稅率之外其他因素的影響。許多企業家表達了對未來我國稅制法治化的較高期待。
另一個現象是,營改增對企業本是個利好,但有部分企業表示,稅負不減反增。在調研的企業中,有57家企業經歷了營改增變化,其中有36家反映稅負提高了。
反映營改增后稅負提高的企業,主要分布在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保險業、醫藥行業、農產品加工業、住宿和餐飲行業等。主要原因是部分行業進項稅額難以取得、融資成本不允許抵扣進項稅額、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稅款抵扣環節未能打通、金融商品年末買賣價差不允許結轉下一會計年度,以及稅改后出現稅負疊加現象,導致稅負結構不合理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企業負擔。
還有企業家抱怨“五險一金、殘保金、水利建設金等的繳納”存在較大壓力,一些企業在沒有賺到錢的時候還要繳納稅收,便覺得很冤枉且失去納稅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糟糕的納稅體驗,也影響著企業家的納稅積極性。課題組成員張林分析實地調研的問卷結果時發現,24%的企業家認為與稅務部門交涉時間較長,44%認為需要向稅務機關支付非正常費用。某液壓設備公司負責人反映,2005年建廠時,一個小小質檢員,驗收完混凝土建筑就要拿走200~300元,而這樣一個質檢員每天要跑數十個工地。
李煒光用經濟學上的“死角損失”解釋建立輕稅結構的必要性。因為征稅,市場實現的消費者盈余和生產者盈余都變小了,大部分變成稅收交給了政府。另外,消費者和生產者還有一部分損失掉的市場盈余,政府本來可以拿到卻沒有拿到。這部分損失,經濟學上叫“死角損失”。有“死角損失”存在,所以我們的稅收來源不穩定,企業家預期不樂觀。因為只是生產者盈余損失掉了,企業還有活路,如果征稅過分了,就會出現“死角損失”,也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損失了,而政府也得不到。這時候經濟增長的前景就不樂觀了,這就是現在很多非公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面臨生存難題、政府稅收下降居民收入卻難以提高、消費疲弱三重困境的主要原因。
李煒光說,“死角損失”是經濟學上的一個重要發現。現代市場經濟中,交易可以創造財富,所以有一種說法,就是交易可以“無中生有”地增加財富,而現在由于稅收“死角損失”的存在,就是“無中生有”的反面,屬于“有中生無”了。
李煒光認為,如何在今后的稅制改革中更多地體現與市場經濟更加適應的輕稅思維,既不增加整個宏觀稅負的水平,也不增加企業稅負,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重大課題。(記者 胡春艷)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