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國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社會治安協同共治的中山經驗(2)

主管部門補齊短板、精準發力

改革設計的理念方向、格局布局,重在工作落實,尤其是作為主管部門的工作舉措的針對性、實操性。改革創新千頭萬緒,但問題意識、目標導向、補齊短板、精準發力是保證改革規劃、頂層設計落地生根的關鍵。中山市“全民治安”在以公安權力主導的政府工作中,強調以民眾需求、社會熱點、政策難點為突破口,重點實施,精準施治,治安難題的源頭治理就是鮮活的例證。依托“全民治安”工作平臺,中山市從毒品、醫鬧、場所“毒賭黃”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屢禁不絕的治安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實施“全民治醫鬧”“全民禁毒”“全民除三害”等系列專項治理活動,務求鏟除滋生治安問題的土壤,徹底整治,實現源頭預防、防患未然,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防范、化解、管控社會風險的良好局面。如在“全民禁毒”工作中,提出了三項禁毒創新方法:一是全力開展吸毒人員“大收戒”,萎縮“毒品消費市場”,實現“釜底抽薪”;二是建立“公衛合作”醫院,解決收治風險和經費保障問題,解決患病吸毒人員流落社會、危害治安的管理難題;三是按照吸毒人員全數查處、涉毒場所全部管控、制運販毒全力打擊、戒毒康復全程幫扶、無毒創建全民參與、禁毒責任全面落實“六個全”的工作思路,落實“逢嫌必檢”機制,建立“社工+義工+公安”社區戒毒康復模式和警種聯動、上下協同的“1+2+3+N”偵破機制,不斷提升禁毒工作水平。

警社協同共治、公眾廣泛參與

社會力量與大眾多方參與是現代社會治理的價值取向和基本方式。“人民的改革”既體現在改革目標、改革起點上,更體現在改革過程的民眾參與上。中山市在社會建設中始終將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和大眾參與作為重要基礎,致力于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活力,其“全民治醫鬧”等各個治安治理專項活動,以及2016年起開展的創建“無醫鬧”“無三害”“無三非”“無傳銷” “無假藥”城市、“無邪教”“無黑惡”“無命案”鎮區、“無毒害”社區 、“無刑案”村居等“全民創建”項目,提供了公眾參與的廣闊平臺。

首先,提升主體自防自建能力。公安機關主動作為,采取多種措施對各社會單位進行教育培訓、規范整治,指導廠企、社區(村)、場所構建“人防、物防、技防”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平安村(居)、平安廠企、平安小區、平安出租屋、平安市場(商業區)等“平安細胞”工程,確保各社會單位能切實承擔起安全防范第一主體責任;鼓勵群眾開展家居自防,提升社會自我保護能力,努力實現“人人看好自己的財物,市民看好自己的家門,老板看好自己的廠企,物業看好自己的小區,商家看好自己的店鋪,社區看好自己的轄區,單位看好自己的樓院”。

其次,暢通參與渠道,完善警民共建網絡,實現民眾參與的常態化。如在“平安校園”建設中,發動學校附近商戶義務擔任“學生應急求助點”;在“平安村居”建設中,發動各村居建立義務治安巡邏隊,聘任優秀異地務工人員擔任村(居)委會特別委員;廣泛發動社會力量,開展聯合巡邏、鄰里守望、治安互助、區域聯防、廠企聯防,形成“治安防范聯通互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群防群治格局;組織開展義務治安巡邏、義務信息收集、義務安全服務等活動,鼓勵各類公益組織的社會參與,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治安志愿者隊伍。

最后,拓寬資源投入渠道,規范利用社會資源。如在資金投入上,建設社會性公募基金,通過“政府出一點,轄區廠企、熱心人士捐一點,群眾擔一點”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源的投入;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專項獎勵群眾對“黃賭毒”、電話詐騙、火災隱患等的舉報。

“全民治安”的工作實效

以多元協同的治理合力,提升應對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帶來的社會利益格局、社會矛盾、社會秩序等急劇變革調整的現實挑戰,是現代社會治理的普遍性選擇。中山的社會治安協同共治創新在治理目標上實現了公安權力本位到民眾權利本位的轉變,在社會治安治理體制構建上實現了黨政領導的統一化、部門聯動與社會協同共治的制度化,公眾參與的廣泛化、常態化,各方力量各歸其位、各擔其責,初步形成“社會治安社會治”的良好局面,取得綜合性治理成效。

社會治安局面的明顯好轉。“全民治安”實施以來,中山成功創建“全國禁毒工作示范市”、全國首個“無醫鬧”城市,自2012年4月起至今無一起“醫鬧案件”;基本實現文化娛樂場所“無三害”、城市無“三非”外國人。直接影響民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的系列社會治安難點、熱點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全市2015年相比2011年實現刑事發案率4年下降六成,社會治安持續好轉。

治安投入與民眾安全感及滿意度同向提升。切身利益問題的及時有效解決增強了民眾對公安機關的信任,進而生成對基層黨委和政府的認同;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及群眾與民警的高頻度、日常化合作,加強了社會大眾對公安機關、民警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從而提升群眾表達、參與、監督的積極性,形成政府工作投入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提升的良性循環局面,豐富了社會大局長期和諧穩定的結構性資源。

治安治理與公安隊伍建設的良性互動。隨著全民治安“紅利”的不斷釋放,政府工作、公安工作日益贏得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干部隊伍尤其是公安隊伍的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民警的職業成就感、尊嚴感得以強化,公安工作的吸引力和隊伍的穩定性、凝聚力得以增強。同時,全民參與的治理成效扭轉了“打不勝打、越打越多、防不勝防、疲于應付”的工作困局,緩解了一線民警的工作壓力。改革舉措取得的主體“獲得感”,形成了“全民治安”協同共治體制的持久推動力和持續發展后勁。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黨建研究所研究員】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
標簽: 中山   治安   經驗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