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理論研究中心在認真梳理我國各地以“黨建+”為引領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實踐探索基礎上,選取全國6個典型案例進行總結,以期為其他地區更好地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參考和借鑒。
遼寧阜新:“黨建+合作社”模式
背景:隸屬遼寧省阜新市的彰武縣地處遼寧省西北部,是遼寧省1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此前統計的貧困人口有34816人。彰武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干”字精神為指引,咬定目標不動搖、苦干實干不松勁、不達目的不罷休,充滿激情、用足真勁,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全力打贏彰武縣3年完成脫貧任務的攻堅戰。
舉措:彰武縣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瞄準全縣3.4萬貧困人口亟待脫貧的難題,立足農業大縣的實際,把扶貧開發同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融合,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脫貧攻堅新模式。開展“合作社里黨旗紅”活動,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以黨支部為核心,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將有脫貧能力、有致富愿望的貧困戶吸納其中,通過資源整合、資產收入幫扶等形式,采取一幫十、十幫百的“滾雪球”方式,帶動他們致富。
第一,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支部成員為貧困戶擔保貸款、組織貧困戶學習技術,不僅讓村里的貧困戶脫了貧,還輻射帶動周邊村屯的農戶共同致富。村黨支部針對全村20余戶失去勞動能力的殘困戶和病困戶,建立了殘疾人就業養羊基地,為每戶無償提供5只小尾寒羊,幫他們脫貧致富。
第二,成立合作社,如西六家子鄉四家子村黨支部成立了果蔬專業合作社,把15戶貧困戶的7.3公頃土地流轉或入股到村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吃紅利的辦法,讓他們享受合作社帶來的好處。
第三,“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瞧干部”,彰武縣著力發揮黨員干部的領頭雁作用,先替困難群眾趟出一條致富路。五峰鎮亂山子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20%是貧困人口。村黨支部書記自籌資金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先干起來,第一年發展16.1公頃棚栽葡萄和蔬菜。葡萄上市后,暖棚和冷棚的收入與利潤都相當可觀,村民看到了甜頭,紛紛要跟著一起干,實現了脫貧致富。
成效:彰武縣抓黨建促進扶貧,抓黨建保障扶貧,扶貧攻堅與基層黨建形成了同頻共振、良性互動的局面。首先,彰武縣建立的“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脫貧攻堅新模式,讓黨支部在農村的戰斗堡壘作用得到進一步鞏固,讓黨員成了群眾致富的主心骨,既是“兩學一做”的具體實踐,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武器。其次,彰武全縣有158名村書記帶頭發展現代農業,在沈阜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中打造了紅干椒、樹莓、有機雜糧、山藥等一批高效農作物,讓貧困戶們找到了新的致富路。最后,目前彰武全縣184個村黨支部有40%成立了村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有3家合作社黨組織還榮獲“省級黨建示范社”,11510名貧困群眾受益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擺脫了貧困。
河北承德:“黨建+幫帶”模式
背景:隆化縣地處河北承德中部,此前統計,全縣有貧困村152個,貧困人口8.35萬人。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看黨員干部,隆化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以“脫貧黨旗紅”活動為載體,積極探索“以黨建帶扶貧、以扶貧促黨建”的新模式,力爭讓精準扶貧落到實處、發揮實效。
舉措:第一,建強支部戰斗堡壘,為精準脫貧夯實基礎保障;隆化縣著力抓好村班子建設,特別是貧困村和后進村的班子建設,通過調整班子結構、加強業務培訓、普及政策扶持等措施,提高領導班子領富帶富能力;全面加強農村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制定和完善村級后備干部臺賬。
第二,創新服務幫帶模式,為精準脫貧注入動力源泉。隆化縣注重搭建促進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平臺,積極推廣黨員干部“1+1”、幫扶干部“5+1”、黨員“1+10”等聯戶幫帶機制,重點在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方面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發揮好黨員干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幫扶貧困戶的“傳幫帶”作用。
第三,發揮黨員示范作用,為精準脫貧找到良方妙計。以“建立長效扶貧機制、提高貧困戶造血能力”為重點,結合各村實際,確定不同的扶貧路子;鼓勵引導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擴大產業范圍。
成效:首先,隆化從農村致富帶頭人、優秀大學生村官和復退軍人中選拔培養村級后備干部300余名,擇優選派150名優秀黨員干部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為貧困村早日脫貧“把脈開方”。其次,隆化全縣已有3400余名黨員與26106戶群眾結成幫扶對子,累計為村幫辦實事400余件,謀劃產業項目56個。再次,隆化荒地鄉茅吉口村支部書記成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現有的木耳種植為依托,擴種木耳基地50畝,新栽植金蓮花20畝,新建養兔基地一處,為群眾做好示范帶頭作用。最后,隆化積極推介“智力扶貧”,依托科技示范戶培訓、新型職業農品培育等項目,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增強致富技能。截至目前,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40余班次,培訓貧困農民1200余人。
甘肅平涼:“黨建+社會中介”模式
背景:隸屬甘肅省平涼市的莊浪縣地處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是甘肅全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此前統計,全縣有110個貧困村,27281個貧苦戶,112436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1.35%,主要分布在關山高寒陰濕山區、西北部干旱山區、中南部淺山區三大片區。莊浪縣創新“1+X+1”為抓手的支部領路、服務對路、鋪就富路工作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創辦產業協會、領辦企業,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使黨組織的政治、組織優勢轉變為企業和農戶的發展優勢,既增加了企業和農戶的收入,又提升了村級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的能力,實現了扶貧攻堅和黨建工作的互動雙贏。
舉措:第一,“支部+協會+貧困戶”產業為民。村黨支部牽頭把黨員骨干、專業大戶組織起來成立產業協會,帶領群眾發展蘋果、洋芋、蔬菜、畜牧等特色產業。對優秀產業協會采取政府貼息貸款的方式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大大調動了工作積極性。建立產業協會黨員聯系幫扶貧困戶機制,凡入協會黨員干部,每人聯系3-5戶貧困戶、掛包1-2片“責任田”,發揮示范作用。
第二,“支部+企業+貧困戶”引資富民。村黨支部采取土地流轉服務、政策信息服務、市場帶動服務、品牌合作服務等多種手段,積極依托本村產業發展優勢,主動招商引資,將一些與本村產業發展關系緊密的外地或本地企業引進入駐本村,發展龍頭企業,引導群眾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同時還吸納困難群眾就地打工增加收入。
第三,“支部+便民點+貧困戶”服務便民。村黨支部依托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設置便民金融中心、農資超市、農家書屋、計生服務室等,實現了涉農資金可在便民金融服務網點直接兌現,群眾急需的農業用具、農藥、化肥等可在農資超市購買或賒銷,群眾反映要辦的證件或其他事情,由大學生村官或駐村干部輪班和代辦,方便了群眾辦事,真正實現了“群眾動嘴,黨員干部跑腿”的效果。
成效:一是莊浪縣47家以村黨支部為主導的產業協會,帶動農戶1.2萬戶,輻射帶動困難群眾3.6萬人。二是目前莊浪全縣由村黨支部參與引進企業35戶,吸納勞動力就業1200多人,創勞務收入1500多萬元。三是積極推進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中心和代辦點標準化建設,大力實施“一個窗口、一處審批、一站式服務、一次性辦結”服務模式,全面推行鄉鎮干部駐村、村干部坐班值班和民事代辦制度,黨員干部進村入戶為群眾代辦事項10多萬件,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