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政務智能機器人上崗服務新形式,廣州首個智能政務機器人“小荔”已于2016年4月正式上崗為市民服務,解答各類政務業務相關問題,提供咨詢服務,擔當大廳導辦的角色。“小荔”通過自然的語音方式可以幫助市民輕松實現業務咨詢、信息查詢等互動,荔灣區計劃今年內將逐步推廣到全區各街道政務服務中心。
為方便群眾就近遞件、取件,荔灣區2016年3月與廣州郵政合作,將廣東省網上辦事大廳荔灣分廳的信息業務系統與郵政寄取快件信息系統對接,實現了“自助終端遞交網上申請、蜜蜂箱快遞紙質材料、政務中心部門集中審批、蜜蜂箱收取辦理結果”的“一柜式”微政務服務,將政務服務窗口延伸至社區、村居、住宅小區。市民辦事無需再到政務服務大廳,“一柜式”微政務自助服務終端集打印、掃描、速拍為一體,為市民提供社保參保、個人完稅等各類證明打印、掃描證件原件上傳等多項便民服務。
探索成效
“一窗式”政務服務的荔灣“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既簡化群眾辦事環節,又優化服務流程,還提升了辦事效率。改革后的月均受理業務量增幅達162.3%,業務提前辦結率達91.70%,為辦理多項業務的企業、群眾節省22.9萬份紙質材料,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同時,“荔灣模式”流程設計體現了信息化、科學化、精細化、便利化、集成化、職業化等特點,操作性好、復制性強,樹立了政務服務新標桿,據悉“一窗式”政務改革兩年來共辦理業務41.58萬人次。另外,廣州荔灣在“互聯網+政務服務”政務改革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探索,不斷創新發展,創造性地開展“研討式、情景式、體驗式、聯動式”的“四式”黨課和“兩學一做”學習新形式,創新出“互聯網+黨建”新模式。
治理就是服務,治理創新的核心要義就是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新技術創造“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創造“服務”,為地方居民的美好生活與優質民生供給創造“服務”。我國一些地方政府以互聯網+思維為引領,以大數據為手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與項目審批管理和政策服務支持的深度融合整合,推動信息技術與政府管理的高度融合整合,推動技術革新進步與治理工具創新的高度融合整合,進而更好地創新治理,更好地為民服務、便民服務、利民服務、惠民服務,即“技術惠民”“治理利民”“創新便民”“發展為民”。
信息技術引領支撐的治理創新一方面為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創造了新機會、新條件,另一方面又為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動力。如何繼續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與治理創新和政策服務支持的深度融合整合,如何以新興信息技術革新進步持續有效創新地方治理工具,如何持續深化優化以治理創新促進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實踐探索則是需要地方領導干部和地方治理創新“核心行動者”進一步思考與探討的。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王禮鵬(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