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當•斯密把經濟增長問題作為總題目來進行研究開始,經濟增長理論發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中,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等數量問題過去一直被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問題,而經濟增長的質量,如經濟增長的結果、前景等問題直到近期才逐步受到關注。亞諾什•科爾內在《突進與和諧的增長》一書中曾經指出,“翻閱一下關于經濟增長理論的浩瀚文獻,我們發現,到處都在用寬泛的數量指標來描述增長過程,而發展過程的質量方面幾乎完全被忽略了”。在多恩布什與費希爾的《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增長過程被認為“是生產要素積累和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的結果”。其中,“生產要素的積累”是強調經濟增長的數量,“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包括生產要素的再配置等)”則是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
經濟轉型正是源于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強調和重視,經濟轉型寓于經濟增長的過程之中。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健康的經濟增長本質上代表了持續的經濟轉型過程。庫茲涅茨將經濟增長定義為給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能力的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現今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與之相應調整的基礎上。按照庫茲涅茨的理論,經濟轉型能力的要素構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變換。這三方面要素的提升,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共同影響了經濟增長,進而反映了一個地區或一個省份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轉型能力。
1992年,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之后,中國的GDP經歷了超過10年的高速增長。但從近些年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速仍然無法擺脫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隨著不同要素的產出逐漸步入“穩態”,經濟增速也逐漸“收斂”。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就在于如何適應從經濟高速擴張到增長收斂的轉變,以及在各種要素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下,仍然能夠保證相應的經濟產出。為了應對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國推出規模宏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然而,在后危機時代,經濟刺激計劃產生的“副作用”也逐漸開始顯現,諸如金屬、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不足等一系列現象反映了經濟增長動力明顯衰退。甚至有專家指出,“螺旋式下降”成為自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的主要特征。對于江蘇省,其經濟增長所經歷的變動情況也是如此。但是還應該指出,江蘇省經濟增長速度在1995-2015年這20年間多數年份高于全國經濟增速,個別年份與全國經濟增速基本持平(見圖1)。
此外,從中國31個省份的經濟增長情況來看,盡管“十二五”時期,各省市如期完成了各自的目標,但由于受國內和國際形勢影響,加上各省份的資源稟賦差異,呈現出“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不同省份的經濟轉型能力體現出不同水平。如在GDP增速方面,直轄市重慶在西部地區異軍突起、貴州通過主打“大數據”牌在欠發達地區展現出特殊轉型路徑,這些都為研究和提高經濟轉型能力提供了規范、科學的樣本。此前,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已對全國31省份經濟轉型能力進行測評和排名,得出了一些省份基于人均GDP的經濟轉型能力區間劃分。
根據此前測評結果,江蘇省是處于經濟轉型深化期的八個省份之一,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和支持江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14年12月視察江蘇,就江蘇工作和發展重點等作出重要指示,為江蘇發展確立了新坐標、明確了新任務。步入“十二五”的中后期,江蘇全省上下進一步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繼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扣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大力實施“七大戰略”(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經濟國際化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八項工程”(轉型升級工程、科技創新工程、農業現代化工程、文化建設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社會管理創新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黨建工作創新工程),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已全面完成階段性的年度發展目標。近幾年,江蘇全省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經濟運行平穩健康,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效益持續向好,民生不斷改善,社會事業獲得新進步,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在當前,江蘇省正面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以及國家級江北新區、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時機。2015年7月,《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經國務院同意,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復。根據該《規劃》,至2030年,江蘇省城鎮化水平將達到80%左右,城鎮人口約7200萬;將形成2個特大城市,城市發展摒棄“一味貪大”思路,更追求質量和內涵。作為省本級“多規合一”的空間規劃,《規劃》實現全省城鎮、交通、生態保護、重大基礎設施的空間一張圖,是指導江蘇全省城鎮化空間布局的重要依據。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了經國務院批準同意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批復要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網絡化、開放型、一體化發展格局,持續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城鄉統籌、全方位開放、綠色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聯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而在江蘇省13個地級市中,有9個地市(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屬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未來發展潛力很大。
正是基于理論和現實的相互交叉,促進理論發展與現實演變的相互驗證,人民論壇測評中心以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理論為指導,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細分指標,對前期所構建的中國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具體修正指標將在后文中說明)。現根據2016年江蘇省、江蘇省13地市統計局等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以及各地市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提供的數據,對江蘇省2015年13地市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這種系統性的研究,對江蘇省13地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并為各地市及江蘇省今后促進經濟社會更加穩定和健康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