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2016中國公眾耐受力指數調查(5)

第二,弘揚法治文化,涵養公民法治精神。調查結果顯示,當遇到社會矛盾和沖突時,相較于25.3%的受訪者傾向于“找關系疏通”等非正式手段,僅有約12.4%的受訪者選擇“打官司”等法律策略。民眾在遭遇社會矛盾或沖突時傾向于通過“人情關系”來解決,表明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還比較薄弱,根深蒂固的“人情”思想還在影響著民眾的處事方式。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人們若沒有法治精神、社會若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源之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更好地治國理政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問題,也是影響公眾耐受力水平高低的絕對因子。因此,對于政府來說,一是在社會維度方面,政府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將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在國家維度方面,不斷培育國家公務人員的法治理念,立法者要使用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模式選擇評價和優化法治理念,并使其規范化、制度化;司法人員要依據法治原則分析、評判具體的法律行為;行政者要按照法治原則執法,并保障行為符合法治理念。

第三,推動社會參與,疏通利益表達渠道。當遇到“學校亂收費”時,12.4%的受訪者選擇“無可奈何,只好忍了”“沒有采用任何辦法”等無行動策略,24.7%的受訪者選擇“找關系疏通”等非正式參與方式,11.1%的受訪者選擇“暴力反抗”等極端參與手段。良好的利益表達渠道有助于解決民眾“求助無門”、求助方式單一、極端和非理性的困境,引導公民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是未來提高公眾的耐受力水平的“疏通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需要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事務,而且需要政府提供一個公平、開放的利益表達機制。對于政府來說,一是疏通利益表達渠道,做強信訪工作這個主渠道,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輿論監督功能,完善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制度;二是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讓人大代表真正表達群眾關心的事情;三是鼓勵和培育各種獨立的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提高其利益表達能力;四是要建立輿情匯集分析機制,傳達民眾心聲。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編織民生安全網。調查顯示,93.5%的受訪者了解過社會保障糾紛,其中親身經歷的比例有16.4%。此外,20.9%的受訪者表示面對社會保障糾紛,會采取暴力反抗、無作為等策略。良好的社會保障有助于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是穩定公眾耐受力的“托底機制”,更有可能成為壓垮公眾的最后一根稻草。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政府來說,一是要強化農村社保,打造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強化其就業技能,同時確保農民工能夠享有社會保險。二是以社會管理創新為基礎,增加資金籌措渠道,如發展慈善、商業保險等,以增加社保體系中的建設資金。三是構建信息網絡和數據庫,統籌相關部門,打造一站式的信息平臺,實現網上業務辦理,推行“一卡通”標準,真正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

第五,注重社會公平,全民共享發展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累計了不少矛盾。如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不少地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引起的社會公平問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49%的受訪者認為“社會中的一些不公平現象,是社會發展中一定存在的”。可以看出公眾對此類現象有較高的容忍度。然而“不患寡而患不均”,14.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公平是人類社會長期追求的理想狀態,從衣食住行的經濟公平,到選舉、教育等的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公平,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著公平。因此,政府應當把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作為主要任務和道義責任,完善社會分配機制、增加教育投入、重置醫療資源、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等。努力做到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陳琳、賈曉芬)

【本文為人民智庫獨家研究成果,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責編/潘麗莉 孫娜(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上一頁 1 2345下一頁
[責任編輯:肖晗題]
標簽: 耐受力   中國   公眾   指數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