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是人的一種“感性的再創造”,作家是決定一部文藝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文藝評論也不可脫離對作者的剖析。要將作者置于特定的歷史條件進行全面的考察,而不能將文本中的只言片語以及流露出的思想傾向完全當成作者自身的言行思想的體現,以免犯庸俗社會學的錯誤。
當代仍存在著一些不良甚至有害的文藝評論作品,盲目吹捧或“有償吹捧”,不對文本進行細致揣摩和研究,卻信口開河,主觀臆斷作者的意圖,造成文藝評論與文本和作者的嚴重悖離。比如在“重讀文學史”運動影響下的所謂的對革命文學的重新解讀,就脫離實際文本,認為紅色經典作品只是政治化的產物,不具備一定藝術價值以及人性思想。實際上,抗戰時期的紅色經典蘊含著深刻的人文和藝術價值,“許多知識分子都經歷了這樣一種從個體走向時代的精神覺醒的歷程”,使得“人的文學與人民的文學獲得了內在統一”。②
避談社會歷史現實。馬克思經典作家注重強調人的社會性,一直堅持歷史的標準進行文藝評論。從具體的而非抽象的人出發,從人所處的復雜的現實關系而非抽象的概念出發,認為文藝作品不僅局限于研究文本,而且還應該充分地了解歷史現實情況,聯系作家所處的歷史時代和現實生活。列寧評論列夫托爾斯泰時,就對他進行了歷史的、具體的、全面的分析,既指出了托爾斯泰作品中的進步性,也指出其表現出來的人道主義局限性,這是我們文藝評論的優秀范本。
但近年來,電視熒屏和網絡上出現一系列歷史題材的影視文化作品,將個人情感過度放大到歷史現實中,篡改歪曲歷史。這是一種消解歷史理性、將歷史無限娛樂化的傾向,完全背離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而文藝評論界似乎對此置若罔聞。對于當前盛行的文學題材,比如武俠、穿越、玄幻、青春文學等的評論也流于表面化,過于重視對其趣味性和觀賞性的歌頌,忽視了文藝作品的社會作用。還有一些文藝評論則對一些真實反映社會重大問題、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泛泛而談,未能完全揭示文藝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
實際上,這些都涉及文藝本質的關鍵問題。文藝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文藝的源泉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文藝要在認識歷史現實的基礎上,遵循社會歷史規律來進行審美創作和藝術加工,否則便脫離了文藝的社會基礎。文藝評論在此方面也要遵循歷史的標準,將文藝作品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結合當時具體實際加以分析,避免引導文藝實踐走向宣揚英雄史觀、帝王史觀,美化權威主義和極權專制主義的傾向,進而導致歷史虛無主義的嚴重錯誤。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